白俄罗斯语言中的混合语言现象“特拉相卡” [PDF全文]
Комарова Татьяна,邢 欣
(中国传媒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24)

在白俄罗斯,除了使用俄语和白俄罗斯语外,还使用一种处于过渡状态的混合语形式“трасянка”,音译为“特拉相卡”。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运用社会语言学方法来探讨这一语言现象,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白俄罗斯人与俄罗斯人经过长期接触,互相渗透而形成的语言现象,这一混合语从根本上而言就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The phenomenon of lingua franca in Belarusian-“trasyanka”
Kamarova Tatsiana, XING Xin
(School of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Besides Russian and Belorussian languages in Belarus there exists a mixed language, which is in a transition, “trasyanka”. This phenomenon is explored from both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perspectives by applying the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It is found that this language phenomenon has taken shape as a result of long-term contact and mutual infiltration of the Russian and Belorussian peoples under a given social context. This lingua franca is fundamentally a product of social development.

引言

关于白俄罗斯的语言使用状况和白俄罗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较少。E.F.卡尔斯基的著作《白俄罗斯人》最早涉及这一方面的研究,在详细分析白俄罗斯语历史的同时,他还在该著作第一册中简短地描述了当时白俄罗斯语的使用情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并尝试进行白俄罗斯方言的分类[1]。A.E.米赫涅维奇是专门研究白俄罗斯语言社会问题的专家,他的研究涉及双语问题[2],俄语和白俄罗斯语在白俄罗斯的相互作用(米赫涅维奇编辑的文集《俄语在白俄罗斯》),以及语言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角色[3]。研究白俄罗斯语言在农村里的情况,V.L.韦列尼奇作出了很大的贡献[4]。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A.A.卢卡沙涅茨发表了不少研究白俄罗斯语使用状况的著作,他研究的方向聚焦于双语问题[5]和城市中的白俄罗斯语使用状况 [6]

遗憾的是,对“特拉相卡”(трасянка,混合语言形式)以上学者并未单独进行过专题研究,直到N.B.梅奇科夫斯卡娅才对“特拉相卡”这一现象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7]。另外,M.I.科纽什克维奇探讨了白俄罗斯语言状况的变化[8],T.M.米库利奇对民族语言方面开展了全面的研究[9]。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从共时和历时角度非常仔细地描述了白俄罗斯的语言状况。此后,其他学者也对白俄罗斯语言使用状况进行了研究,如A.I.茹拉夫斯基 [10]和G.A.齐胡恩 [11]。在探讨前苏联国家语言使用状况的研究中也曾提及白俄罗斯语言使用状况,如V.M.阿勒帕托夫 [12]

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的语言学研究所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了社会语言学大规模研究 [13],研究结果反映了前苏联解体之后的白俄罗斯中的语言使用状况。近些年,有关白俄罗斯语言使用现状的研究主要涉及俄语和白俄罗斯语混合现象[14]和民族自觉问题[15]

综上所述,尽管已经有学者探讨了白俄罗斯语言使用状况,但是涉及俄语和白俄罗斯语混合现象“特拉相卡”的研究还不深入,也不全面。因此笔者试图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为此补上一笔。

1 白俄罗斯的语言使用现状

1995年全民公决制定的白俄罗斯宪法确定俄语和白俄罗斯语都是白俄罗斯官方语言。为了进一步了解白俄罗斯语和俄语在白俄罗斯的使用现状,笔者查阅了白俄罗斯最近一次(2009年)进行的人口普查数据[16],白俄罗斯共和国民族母语认可情况见表1

表1 白俄罗斯共和国民族母语认可情况(根据2009年人口普查数据)<br/>Table 1 Recognition of national mother tongue in the Republic of Belarus(according to the 2009 census data)

表1 白俄罗斯共和国民族母语认可情况(根据2009年人口普查数据)
Table 1 Recognition of national mother tongue in the Republic of Belarus(according to the 2009 census data)

表1可知,尽管白俄罗斯共和国总人口的83.7%是白俄罗斯族,但37%的人认为自己的母语是俄语,而其余的白俄罗斯族人虽然认为母语是白俄罗斯语,但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使用俄语(见表2)。另外,占国家人口8.3%的俄罗斯族,绝大部分人认为自己的母语是俄语。其他民族认为自己的母语是俄语的百分比也大于白俄罗斯语。就现实而言,俄语对白俄罗斯的影响超过了另一种官方语言——白俄罗斯语。另外,2%白俄罗斯族和1%俄罗斯族及44%其他民族认可其他语言为母语。值得注意的是,俄语的影响在城市大于农村。由表2[16]可知,只有18%的农民认为自己的母语是俄语,而在城市,这一比例高达50%。

表2 白俄罗斯共和国白俄罗斯语及俄语使用情况(根据2009年人口普查数据)<br/>Table 2 Use of Belarusian and Russian languages in the Republic of Belarus(according to the 2009 census data)

表2 白俄罗斯共和国白俄罗斯语及俄语使用情况(根据2009年人口普查数据)
Table 2 Use of Belarusian and Russian languages in the Republic of Belarus(according to the 2009 census data)

如果将这些数据和1999年的白俄罗斯共和国民族母语认可情况[16]作对比,可以发现,白俄罗斯人在1999-2009年的10年间倾向于俄语化:1999年的白俄罗斯族认为自己的母语是白俄罗斯语占85.6%,而2009年这样认为的只有61%; 1999年白俄罗斯的家庭语言是白俄罗斯语的占36.7%,而2009年已下降到23%。另外,2009年5%白俄罗斯人认可其他语言为母语,市民和农民中分别有6%、2%认可其他语言为母语,7%白俄罗斯人的家庭使用语言为其他语言,市民家庭和农民家庭中分别有7%、5%家庭使用语言为其他语言; 1999年0.5%白俄罗斯人以及0.1%白俄罗斯族人的家庭使用语言为其他语言。

表3 白俄罗斯共和国民族母语认可情况及家庭语言使用情况(根据1999年人口普查数据)<br/>Table 3 Recognition of national mother tongue and the situation of language use in family in the Republic of Belarus(according to the 1999 census data)

表3 白俄罗斯共和国民族母语认可情况及家庭语言使用情况(根据1999年人口普查数据)
Table 3 Recognition of national mother tongue and the situation of language use in family in the Republic of Belarus(according to the 1999 census data)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平时使用“特拉相卡”的白俄罗斯人在普查问卷上回答有关语言的问题时,填写了“白俄罗斯语”。因此,在白俄罗斯实际使用白俄罗斯语的人数比普查的数据还要少。

2 “特拉相卡”的概念与属性

在白俄罗斯,与俄语和白俄罗斯语同时存在的还有一种处于过渡状态的混合语言形式“特拉相卡”。什么是“特拉相卡”(白俄罗斯语、俄语为“трасянка”)?2006年在俄罗斯出版的《社会语言学术语词典》认为,“特拉相卡”是一种融合俄语和白俄罗斯语的方言,这种方言通常会在这两种语言接触的情况下出现,而且经常是俄语和白俄罗斯语水平不高的人在使用,是一种特殊的双语形式。词典上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给这一语言现象所下的定义。“特拉相卡”的本义是由干草和禾秸混合而成的一种家畜饲料,这一本义生动地揭示了“特拉相卡”的本质。

“特拉相卡”一般具有白俄罗斯语的语音和语调,俄语和白俄罗斯语的混合词法和词汇。例如:“商店”俄语是“магазин”(mаgаzin),白俄罗斯语是“крама”(krama),这两种语言的“商店”有完全不同的写法和发音; 而“特拉相卡”经常混合俄语的词和白俄罗斯语的发音——“mahazin”,这里俄语词“mаgаzin”中的声音“g”变为白俄罗斯语固有的“h”。

实际上,判断“特拉相卡”的基础是俄语还是白俄罗斯语很难,原因在于这两种语言的接近性及“特拉相卡”本身存在的许多例外。白俄罗斯语言学家G.F.韦什多尔特针认为:“混合语言被认为是有哪种语言的语法就属于哪种语言的。”实际上“特拉相卡”有这样的例子:介词是白俄罗斯语的,而词尾是俄语的,如“аб чалавеке”(ab chalaveke),这里‘ab'是白俄罗斯语的介词,‘-е'是俄语的词尾; 按照白俄罗斯语的语法准确的是:“аб чалавеку”(ab chalaveku)(‘ab'、‘-u'); 按照俄语的语法准确的是:“о человеке”(o cheloveke)(‘о'、‘-е'))。这类例子对确定“特拉相卡”的属性来说显然是一种阻碍”[17]

“特拉相卡”与俄语及白俄罗斯语没有明显的分界。俄罗斯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的研究员B.Y.库里亚科夫[18]提供了以下鉴别方法:有白俄罗斯口音的俄语是包含俄语词汇、白俄罗斯语语音和大部分俄语词法的语言; “特拉相卡”是包含混合的词汇(更多是俄语的)、混合的词法和白俄罗斯语语音的语言; 受俄语影响的白俄罗斯语是有混合的语音和偶尔出现的俄语词汇及词法成分的白俄罗斯语。

另外一个问题是,语言使用者在判断自己的语言时受多种因素影响,他们经常依靠非语言学的因素。因此很难通过调查查明“特拉相卡”使用者的确切数量。

俄罗斯语言学家、俄罗斯科学院俄语研究所的L.P.克列辛教授认为:这种混合语言(指的是“特拉相卡”和乌克兰语中的“苏尔日克”)与城市的大白话很相近; 它们是非标准的、临时的,主要在城市使用,而且往往是在口语里的[19]。但是L.P.克列辛的最后两个见解与“特拉相卡”的现象不完全相符,事实上这种混合语言有时会出现在铭题上、墙报上等; 尽管在城市里俄语越来越多地代替“特拉相卡”,但现在这种混合语言在农村经常可以听到。并且,与大白话不同,“特拉相卡”和“苏尔日克”含有两种不同语言的因素。

“特拉相卡”和解放前在中国上海流行的“洋泾浜”英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上海的“洋泾浜”也是由两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民间使用的一种语言交际形式。有趣的是,“洋泾浜”的名称也和“特拉相卡”一样,来自于民间使用的词。据《现代汉语大词典》,“洋泾浜”的本义是上海租界地名,也就是华人洋人杂处的地方,此本义也很直观地揭示“洋泾浜”的含义。“特拉相卡”和“洋泾浜”不同之处在于:

1)前者属于一个语系甚至一个语支(俄语和白俄罗斯语都属于印欧语系的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的语言混合现象,而后者属于两个不同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语言混合现象。正因为如此,“洋泾浜”英语中可以分清其中的成分是具有英语属性,还是具有汉语属性。

2)“洋泾浜”英语中的词汇主要来自英语,数量不多,语音接近当地方言的语音,语法简化,多形象、直观的表达,而“特拉相卡”没有这种系统的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征。

3 “特拉相卡”的来源分析

白俄罗斯语和俄语的混合现象比其定义具有更长的历史,具体而言,是从白俄罗斯第一个印刷家和启蒙者弗兰齐斯克·斯卡雷纳时代开始的。

第一次俄语的大范围普及可以追溯到白俄罗斯加入立陶宛大公国时代(13世纪下半叶至1569年)。当时立陶宛大公国的统治者大多数是东正教徒,并且说俄语。国家的官方语言是俄语,因此俄语得到广泛普及。接下来在波兰立陶宛联邦时代(1569年至18世纪末),白俄罗斯语言情况急剧变化:16世纪末,波兰语在所有领域开始普及。1830年,白俄罗斯加入俄罗斯帝国时代(1772—1914年),俄国沙皇禁止在白俄罗斯学校进行波兰语教育,因此当时白俄罗斯居民的波兰化倾向及波兰语的影响被削弱了。白俄罗斯第一位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文岑特·杜宁-马尔岑凯维奇反映19世纪白俄罗斯语言趋向的剧本《平斯克市的小贵族》(1866年)足以说明这一现象。具体描述白俄罗斯语和俄语混合现象的信息可以在20世纪初的资料(比如在报纸《我们的田地》)上看到。

“特拉相卡”出现的原因,既有外来的,也有内在的。外来的原因主要在于俄国沙皇对讲波兰语的贵族阶层及白俄罗斯天主教徒的强制俄语化。内在的原因主要在于1950—1980年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时代,白俄罗斯语化的农民大规模移民到俄语化的城市:刚从乡村移民到城市的人不能全面地使用俄语,“特拉相卡”成为市民和农民之间的交流方式。同时小城市和农村的居民们依然主要使用当地的白俄罗斯语。之后在大城市里,俄语逐渐地取代了“特拉相卡”,并开始不断向农村蔓延。目前“特拉相卡”主要在小城市和农村使用,在大城市,尤其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使用得越来越少。但是也有例外,有些精英人士也习惯于使用“特拉相卡”进行交流。

4 结 语

白俄罗斯1999年和2009年两次间隔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白俄罗斯人的母语认可情况有明显的变化,语言使用状况倾向于俄语。白俄罗斯语言使用的演变问题,具体而言是白俄罗斯语和俄语混合的现象,表现为一种白俄罗斯语俄语过渡的语言形式“特拉相卡”。该混合语言通常具有白俄罗斯语的语音和语调,俄语和白俄罗斯语的混合词法和词汇。“特拉相卡”和 “洋泾浜”英语有些相似,但是从两个语言关系上来看,属于另一类混合语言现象。另外,从词汇和语法来看,“特拉相卡”也不像“洋泾浜”英语那样可以明确地判断其语言属性。从“特拉相卡”出现的原因来看,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移民到城市的农民和市民之间的交流方式。戴庆厦教授“当前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的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年,由于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发展,社会的变化对语言演变的影响比较突出”。在笔者看来,白俄罗斯出现的“特拉相卡”混合语言就是这种影响的明显例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