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良佺,沈涛,王小青,等.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略谈化学工程学科发展[J].浙江科技大学学报,2024,(04):321-333.[doi:10.3969/j.issn.1671-8798.2024.04.006 ]
 ZHANG Liangquan,SHEN Tao,WANG Xiaoqing,et al.Brief discussion on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based on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epistemology[J].,2024,(04):321-333.[doi:10.3969/j.issn.1671-8798.2024.04.006 ]
点击复制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略谈化学工程学科发展(/HTML)
分享到:

《浙江科技大学学报》[ISSN:2097-5236/CN:33-1431/Z]

卷:
期数:
2024年04期
页码:
321-333
栏目:
教育与教学
出版日期:
2024-08-28

文章信息/Info

Title:
Brief discussion on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based on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epistemology
文章编号:
1671-8798(2024)04-0321-13
作者:
张良佺沈涛王小青盖希坤毛建卫
(浙江科技大学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杭州 310023)
Author(s):
ZHANG Liangquan SHEN Tao WANG Xiaoqing GAI Xikun MAO Jianwei
(School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Zhejiang, China)
关键词:
化学工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单元操作 传递过程 化学反应工程 化工热力学
分类号:
G420
DOI:
10.3969/j.issn.1671-8798.2024.04.006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为培养学生关于化学工程学科的系统观、整体观、历史发展观,进而对学科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其工程思维能力,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系统地阐述了学科创立的基本条件和辩证发展过程。统一的研究对象、统一的研究方法是学科创立的基本前提,大规模化的化工生产过程是化学工程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客观依据。化工生产过程通常由物理和化学两类不同性质的过程构成,对物理过程的研究建立了化工原理分支学科,对化学过程的研究建立了化学反应工程学科。任何过程总是包括两个方面,即过程的方向、极限及过程的速率,依据对过程方向、极限的研究建立了化工热力学分支学科,对速率的研究则是属于化工原理和化学反应工程的内容。学科的研究方法通常可分为数学解析法、数学模型法及经验法三类,不同分支学科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往往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如传递过程偏重数学解析法,化学反应工程主要采取数学模型法,化工原理则以经验法为主要特色。基于唯物辩证法,系统地阐述了学科的辩证发展过程,学科的发展是其自身的自我否定,完整的辩证发展过程必然经历两次否定,才能达到自身完善。化学工程学科正是经历了从综合到分解,再由分解到综合的两次否定过程,到化工系统工程创立,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从而完美地诠释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唯物辩证法为我们培养正确的学科发展观提供了根本的方法依循。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建军,郝立新,寇清杰,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57.
[2] 胡鸣.科学与工业之间的桥梁:化学工程学科史[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23:34.
[3] 李静海,胡英,袁泉.展望21世纪的化学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
[4] 陈敏恒,丛德滋,方图南.化工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145.
[5] 陈钟秀,顾飞燕,胡望明.化工热力学[M].3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2.
[6] 金涌,程易,颜彬航.化学反应工程的前世、今生与未来[J].化工学报,2013,64(1):34.
[7] 朱炳辰.化学反应工程[M].5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2.
[8] 闵恩泽.石油炼制催化原始创新之路的探寻[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1,40(1):1.
[9] 张良佺,胡伟莲,陈纪忠.内循环厌氧反应器流动模型及反应过程模拟[J].环境科学学报,2015,35(12):1.
[10] 张良佺,盖希坤,杨瑞芹,等.双驱动反应器中热钾碱吸收二氧化碳的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7,37(7):2490.
[11] 陈敏恒,袁渭康,陈良恒.气固流化系杭中固相加工过程的研究[J].科学通报,1962,12(6):48.
[12] 陈敏恒,袁渭康.工业反应过程的开发方法:Ⅰ.开发的方法论问题[J].石油化工,1994,24(3):170.
[13] 朱炳辰.面向21世纪《化学反应工程》教材的框架设计和内容选择[J].化工高等教育,2002(1):38.
[14] 陈敏恒,袁渭康.研究逆向混和与停留时间分布的一个模型[J].科学通报,1962(4):43.
[15] 李绍芬,李琳,廖晖.石脑油水蒸气转化的集总动力学模型[J].化工学报,1991(4):423.
[16] 盖希坤,张良佺,陈纪忠,等.铁基载氧体的沼气化学链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23,37(3):401.
[17] 梁文懂,肖时钧.传递现象基础[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3.
[18] 王运东,骆广生,刘谦.传递过程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
[19] 陈涛,张国亮.化工传递过程基础[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
[20] 王健红,冯树波,杜增智.化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5.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4-01-29
基金项目:浙江省“十四五”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浙学位办〔2023〕1号); 浙江科技学院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020yjskj01)
通信作者:张良佺(1965— ),男,安徽省铜陵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绿色化工过程开发。E-mail:1277261966@qq.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