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建军,郝立新,寇清杰,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57.
[2] 胡鸣.科学与工业之间的桥梁:化学工程学科史[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23:34.
[3] 李静海,胡英,袁泉.展望21世纪的化学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
[4] 陈敏恒,丛德滋,方图南.化工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145.
[5] 陈钟秀,顾飞燕,胡望明.化工热力学[M].3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2.
[6] 金涌,程易,颜彬航.化学反应工程的前世、今生与未来[J].化工学报,2013,64(1):34.
[7] 朱炳辰.化学反应工程[M].5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2.
[8] 闵恩泽.石油炼制催化原始创新之路的探寻[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1,40(1):1.
[9] 张良佺,胡伟莲,陈纪忠.内循环厌氧反应器流动模型及反应过程模拟[J].环境科学学报,2015,35(12):1.
[10] 张良佺,盖希坤,杨瑞芹,等.双驱动反应器中热钾碱吸收二氧化碳的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7,37(7):2490.
[11] 陈敏恒,袁渭康,陈良恒.气固流化系杭中固相加工过程的研究[J].科学通报,1962,12(6):48.
[12] 陈敏恒,袁渭康.工业反应过程的开发方法:Ⅰ.开发的方法论问题[J].石油化工,1994,24(3):170.
[13] 朱炳辰.面向21世纪《化学反应工程》教材的框架设计和内容选择[J].化工高等教育,2002(1):38.
[14] 陈敏恒,袁渭康.研究逆向混和与停留时间分布的一个模型[J].科学通报,1962(4):43.
[15] 李绍芬,李琳,廖晖.石脑油水蒸气转化的集总动力学模型[J].化工学报,1991(4):423.
[16] 盖希坤,张良佺,陈纪忠,等.铁基载氧体的沼气化学链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23,37(3):401.
[17] 梁文懂,肖时钧.传递现象基础[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3.
[18] 王运东,骆广生,刘谦.传递过程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
[19] 陈涛,张国亮.化工传递过程基础[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
[20] 王健红,冯树波,杜增智.化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