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红纳入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思考 [PDF全文]
(浙江科技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杭州 310023)

随着女红的社会功能与价值日益凸显,与社会经济文化、大众的日常生活之间形成了多元的、密切的交融,它与当代服装设计融合得越来越紧密,也对服装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探讨女红在服装设计中的价值、女红融入服装设计的途径,以及服装设计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上的创新,能够促使女红在当代服装设计中发挥更大的价值,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并得以传承与发展,从而促进服装设计与产业的繁荣。

Reflections on the inclusion of needle crafts into university fashion design teaching system
SONG Mei
(School of Design,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Zhejiang,China)

With social function and value of needle craft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have formed a pluralistic and close intercourse with social economy, 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 world of the general public, needle craft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contemporary fashion design, and raised new requirements for fashion design teaching. By exploring the value of needle crafts in fashion design, the way that assimilate needle crafts into fashion design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mode and method of fashion design, needle crafts could not only play a greater value in contemporary fashion design, better integrated into contemporary society to achiev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boost prosperity of the fashion design and industry.

引言

女红原指局限于家庭范围内的丝棉纺织、刺绣、缝纫等手工艺,其物质载体为衣、帽、鞋、饰物等生活用品。在当下,女红作为传统工艺的重要部分和服饰品的重要载体,具有文化与艺术上的双重内涵,能够为传承和发扬女红文化艺术、促进服装产业发展、繁荣社会精神文化建设提供动力。在国家复兴中华文化与推动传统文化资源转化的策略和政策导向下,女红工艺与文化在当代服饰及纺织品设计中的价值逐渐受到重视,这不仅为当代服饰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宝库,也促进了女红传统工艺及文化的活态化传承和发展。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论及传统工艺当代转化的总体性规律而非专门针对女红,例如李砚祖[1]、潘鲁生[2]、徐艺乙[3]、邱春林[4]等基于社会文化变迁、机械化的冲击以及生活方式变更等时代背景,从不同侧面探讨了当代传统工艺的价值与资源转化路径、传统工艺保护与活态化传承等问题; 另一些成果则着眼于社会转型、城镇社会建设及产业经济发展对传统工艺的当代发展作出整体观照,例如文献[5]。与此同时,一些研究结合服装设计实践来探讨传统刺绣、图案等如何实现其价值,例如文献[6-9],多着眼于物态语言层面的具体运用; 还有一些成果立足文化价值与设计观念的角度来探讨传统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例如文献[10-11]等。总体上看,上述研究并未就女红如何在当代服装设计中展现自身的价值进行系统的、专门的探讨。女红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它对当代服装设计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刺绣工艺、图案等元素上,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念、审美范式特征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能够与当代设计观念对接,能够为中国设计的民族化语汇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女红工艺和文化的活态化传承和发展能够得以实现。这一观点在近年来为数不多的针对女红的专门研究中有所论述,如文献[12-15],当然,这些研究主要着眼于女红文化价值和审美特征的探讨,而如何落实到服装设计实践和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1 女红的传承发展及其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价值1.1 女红的活态化传承与融入当代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基本规律

传统女红工艺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就是人、文化、社会、自然之间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是在主体、客体、环境共同构成的历史时空中生成的物化与精神形态。它折射出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审美趣味,生动而完整地呈现出主体在社会环境生态下、社会生活中的各个界面中进行积极创造的实践活动。因此,女红工艺技术、符号体系、艺术形式与文化,皆可以视为一个完整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肌体,它的世代承袭与发展创新,都离不开特定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这一土壤,离不开主体生存智慧的实践与生命情感的体验和表达。女红的生存亦即人的生存、社会的生存,正是当代社会对女红多元功能的需求、当代主体的生活世界对女红的多样化的需要,促使传统女红实现活态化的传承,进而融入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之中,同时也为自身提供了生存和创新的空间。

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传统文化艺术生产和繁荣的政策。例如,《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同志也强调,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同样,2017年9月,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守持激发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两富”“两美”浙江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这样的文化语境为女红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上述举措不仅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价值,也显现出它们融入当代社会、转化为生产资源的基本规律。当代传统工艺与艺术的生产是在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本质属性、承继其优秀基因与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遵循当代文化艺术创造规律的积极实践,充分体现了传统工艺和艺术生产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要求的结合。例如上述《工作方案》中不仅强调赋予传统文化艺术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积极推动传统文化艺术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还特别强调对文化艺术自身特色与核心价值的研究,强调其价值的实现是围绕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建构而展开的。这对女红而言十分关键,正是通过人们的认知、体验和创造,通过精神境界与审美素养的提升,能够不断生成女红新的时代内涵,不仅实现了主体的生命存在,也促成了女红的传承和发展,为女红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建构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1.2 女红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价值

当代设计承载着促进产业经济繁荣的重要功能,女红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转化为产业资源和生产力,促进了服装产业经济的发展;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设计是文化与生活的创造,女红融入当代服装设计,不仅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也为人们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为主体的生存建构了和谐的空间。一方面,设计服务于文化生产和生活世界的建构。以女红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为例,女红工艺、纹样、造型、艺术形式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生活世界起到了多方面的建构作用。例如女红符号中蕴含着吉祥美好的寓意,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中的女红文化生产成为了实现主体生存、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甚至“在健全社会道德体系、发挥文化示范效应、营造和谐社会生态等方面皆具有积极的功能”[16]; 女红手工细作、物我交融的生命体验方式中则蕴含着儒道释等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与生态观念、生存智慧,这些价值观念能够与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诉求相融,转化成为陶冶性情、优化生活品质、充盈精神世界的一种审美生存方式,使处于现代文明的挤压与异化之下、被庸俗商品文化所包围的主体恢复本真的生命体验,提升精神境界,积极地实现着当代主体的审美生存,也与当代城市休闲、智慧、品质化的生活方式相契合。

另一方面,设计语言、设计观念的形成以及设计的创新,也脱离不了文化和生活的根基。正如彼得森将影响文化内容产生的条件归纳为外环境和内环境那样,设计创造是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与主体生活世界中进行的生动实践,除了生产技术、社会组织结构等外部环境以外,民族历史、宗教、审美心理、社会规范及价值观念等多种内部因素也对设计产生着重要影响。尽管在全球化、商品经济语境下,当代中国大众审美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质,但是女红依旧是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产物,具有相对恒定的审美心理结构,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精神的支撑。随着当代世界文化竞争的加剧以及文化的跨域传播,本土性和民族性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构中的价值也愈加凸显。从中国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发展轨迹来看,中国服装设计长期以来处于对西方现代设计观念、形式语言一味照搬的境地,脱离了自身的文化土壤、缺失了自身的民族特色,近年来却不断掀起中国风,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得到了自觉的运用,但是这种运用仍有待于精神层面的发掘。传统女红不仅在语言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其造物精神更是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文化基因,因此能够为中国设计民族性、本土性的建构提供强大的动力。

当然,无论是传统女红工艺、艺术形式的生成,还是女红在当代设计中的创新,都是主体在社会生活世界中的积极实践,女红总是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不断形成新的内容、形式与新的审美特征,而女红在服装设计中的价值内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女红发展不仅有待于真正融入当代设计理念之中,实现美学创新,同时需要在文化层面上开拓其当下性与普世性的价值。”[13]62一方面,当代技术为传统女红工艺、材料与形质的创新提供了契机; 另一方面,新的消费文化、审美文化、时尚文化、全球文化日益形成开放的、多元融合的社会空间形态与文化价值内涵,为当代服装设计注入了时代精神与当代美学理念,必然要求女红以一种新的话语形态与审美范式融入设计之中。因此,对于服装设计,女红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既有的传统审美特质与形式语言上,更体现在它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对接上,在当代主体的生活世界中不断焕发新生、绽放活力。

2 女红融入服装设计的途径与教学现状反思2.1 女红融入服装设计的途径以及对设计者的要求

基于女红对于服装设计的价值,笔者将其融入服装设计的途径大体分为文化内容和形式语言两个层面,但是二者又是相辅相成、无法分割的,在实践过程中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从根本上看,服装设计亦即生活的设计、人的设计,既是物态层面与感性层面的创构,也是精神层面与价值理念的建构。

在文化内容层面上,传统女红富含的深厚的人文情怀、富于创造性的智慧与思维方式,都凝聚着主体对生命存在的感悟与认知,这种感悟和认知方式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生发出了新的内涵。因此,在服装设计中,女红核心价值与优秀文化基因的融入是根本,同时需要设计者认真思考这种文化精神、道德伦理、生存智慧在当下的价值,积极探索它们与当代大众的“审美生存”之间的关联,最终将服装设计中的女红创新转化为一种自觉的生命体验过程与审美文化实践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女红的文化价值。在设计实践中,设计者需要在主体、社会、女红和服装设计之间建构一个立体多维的视域,发掘传统女红创造过程中主体、自然、社会之间和谐统一的规律,以当代主体的审美生存为中心,立足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特殊需求和空间场域,来细致梳理女红文化的多元内涵与不同话语形态如何与当代社会生态、生活方式融合,最终通过设计实现主体的生命体验与文化认同。例如,设计者需要分析民间女红、文人精英女红、宫廷女红等,与当代礼仪文化、精英文化、日常消费文化之间的关联,才可能精准地将女红文化内蕴、题材内容、形式中的相关因素提取出来,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并进行创新。

在形式语言层面上,设计者不仅要细致辨析和深刻理解传统女红纹样、造型、工艺等元素中积淀着的文化基因及价值观念与审美趣味,充分发掘传统女红工艺的当代价值与女红符号意象、艺术语言创造的内在规律,还需要将之与当代生活需求、审美文化、生产技术、设计理念相融合。这一过程涉及许多问题,例如需要提取传统女红图案中的纹样、造型、色彩搭配、排列组合等形式要素,归纳其捕捉、概括、艺术化处理自然物象的模式; 探索其如何运用形式语言塑造出含蓄与活泼、动与静、意与境、寓变化于统一之中的途径和规律; 研究形式语言如何与相应的题材、主题寓意结合进行符号化表意的方式; 探索女红形式语言的具象性和抽象性表达方式; 探索不同材质与工艺技术的审美特征以及形式语言的相应特征等。这些都是女红融入当代服装设计的重要途径,也对设计者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女红融入服装设计是以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结合为基本立场的,这一过程需要设计者树立起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不断开拓创新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感,尊重设计文化对主体生命存在的实现,同时也需要设计者深入发掘服饰产品及其文化形态背后的意义,并且敏感于市场需求和时尚潮流的变迁,把握住服饰文化“常”与“变”的辩证统一规律。

2.2 女红纳入服装设计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近年来,诸多研究者关注传统女红工艺与艺术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例如主张传统女红工艺与艺术需要与时俱进,依据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在工艺技术、装饰模式与构图等方面进行创新[6]; 细致阐释当代刺绣材质、构图、装饰手法如何作为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契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与生活理念[10]。与此同时,服装设计教育领域也展开了相关探讨,例如强调女红工艺的传承及其在服装课程体系建构中的价值[17]; 注重女红等传统工艺蕴含的文化内涵对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健全的人格、提升自身审美水平、培养民族情感等方面的价值,重视其对中国服装的民族特色塑造的意义等[11]。研究者们也提出了一些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例如探讨如何调节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因素之间的冲突、实现多种元素之间的和谐统一[8]; 探讨如何增强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改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等[18]

从总体上看,上述研究积极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强化运用传统女红元素的意识和能力,在款式、材质、造型、纹样、色彩、工艺等具体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探讨,针对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也进行了反思,为女红纳入服装设计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是上述研究普遍着重于形式语言设计层面的探讨,较少将女红文化内涵与形式语言视作一个整体,置于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来进行系统的考量; 部分研究虽然强调了女红与当代审美趣味的对接,但没有深入到当代大众文化精神的实质上来对这些趣味进行深入剖析,继而难以细致辨析女红融入当代服装设计的路径问题。此外,部分研究还强调传统女红对当代主体的建构,但是这一建构过程中涉及的诸多问题仍有待深入探索。就课程结构及教学方法改革而言,现有的探索尚处于单门课程和某些环节的考察,并未上升到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层面,也未建构起形式与内容相融合的整体性研究构架。因此,如何让女红在服装设计中全面发挥其价值、全面地渗透于各个设计环节与各门课程之中,促进女红与当代服装设计之间、女红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形成更为紧密互融的关联,都需要在服装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系统的构思与探索。

3 女红融入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探索3.1 女红纳入服装设计教学内容体系的探索

从教学目的来看,女红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融入是全面的、系统的,不仅需要在多门课程内容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还要在模式和方法上进行探索,为引导和激励学生将女红融入服装设计实践提供必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从教学内容来看,依据女红在服装设计中的价值和融入途径,大致也分为文化内容与形式语言两个层面。

在文化内容教学中,涉及的课程主要包括中外服装史、服装设计概论、服装心理学、服装设计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也涉及服装图案设计、服装色彩设计、服装工艺等实践类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根据笔者对浙江省几所综合类大学的服装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了解和调研,目前上述课程内容都不同程度地介绍了传统女红的相关知识,但是主要侧重于历史梳理、中西方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差异性比较,没有很好地建立起女红与当代文化之间的关联。在笔者看来,能否系统地将女红纳入服装教学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而这种认识不仅依赖于学生对女红发展历史的了解、对女红造型纹样素材的完整搜集,更重要的是对女红的文化功能与审美特征作出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视域下的深刻理解,促使学生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传统女红与当代服饰文化的共同特质,例如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共生的审美境界,人对自身生活世界的多元架构,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自我身份的建构,对集体文化的认同及对时代审美风尚的追求,等等,这些内容都需要在现有课程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纳入与科学的组织,需要不同学科与视角的融入。

形式语言教学涉及的课程除了上述实践类课程以外,主要体现于服饰品设计这类体现学生综合创造实践能力的课程中,其关键点在于女红创造规律与现代设计规律的融合及创新实践,但是现有课程很少以传统女红为对象来设计实践主题,而学生对传统元素的借鉴尚处于自发阶段,缺乏自觉意识和科学知识的指导。在笔者看来,这部分内容首先需要促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实例研究和自身实践,深入系统地探索传统女红审美特征、艺术形式、工艺与现代设计观念、设计语言、工艺相融合的基本规律,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而后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实践。例如,依据现代服装功能特征、服装剪裁的三维空间及基本造型方法与现代服装色彩设计知识等,结合当代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对具象、抽象、单独、复合等不同类型纹样、纹样在服饰上的结构位置、比例大小、方向、排序组合、色彩搭配以及审美风格等各方面的创造规律进行研究和创新实践,对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材质的融合进行研究和创新实践,并尝试与符号化、秩序化、趣味化、个性化等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产生更多创新创意。

总之,尽管女红等传统工艺和艺术在当代服装设计教学中处于辅助性的位置,但是并不妨碍其向各门课程借势,通过相关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关联,实现其在服装设计教学体系中的全面嵌入。

3.2 女红纳入服装设计教学的模式与方法革新

女红纳入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创新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整体提升。在服装教学体系中全面增设女红文化与形式语言相关内容,能够为女红知识结构的建构提供保障,但是并不能很好地实现从知识向实践经验的转化。在笔者看来,通过增设相关教学环节,注重实证调研和主题设计,能够有效地在文化内容与形式语言之间构架桥梁,对课程内容形成拓展,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整合并生成设计经验,提高思维和创作能力,因此成为女红融入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基本模式。例如服装心理学、服装设计美学、服装图案设计、服装色彩设计、服饰品设计、服饰手工艺等课程均可以以设计话语体系和表意模式为中心设置一些命题调研和创作的环节,学生通过探索全球化、都市化、时尚化、地域化、生态环保等不同文化语境下女红的符号寓意和表征机制,能够充分发掘女红文化与形式语言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对题材、纹样、工艺技术、色彩、材质等要素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产生更加深刻的体验和更加丰富的创作经验,进而指导实际创作过程,也增强了设计的整体性,有助于设计思维和综合能力的训练。

在这个过程中,文献整理、实例搜集与分析、问卷调研和走访手工业者、设计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等,都成为必不可少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对女红生态与当代服装设计生态的全面、具体的认知,能够对女红的设计创新形成整体的理解,把握女红融入当代社会与服装设计的客观规律与正确的价值立场。这些途径和方法也需要依据研究内容进行合理组合,例如一个完整的女红设计创新实践可以分为以下步骤:首先基于对不同类型和地域的女红题材内容、文化内蕴、风格特征、艺术特色的实例及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对女红创造规律和审美范式的理解; 再通过问卷调研考察不同生活领域中的女红创新现状,了解当代审美文化趋向,调研不同消费者主体(不同年龄阶段与职业等)在女红价值认知、审美趣味上的差异; 通过实地考察和走访相关企业来了解女红工艺革新、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女红资源的转化机制及其当代价值; 基于上述研究形成的对女红文化内容、形式语言的感性体验和积极思考,在创作实践中进行验证与深入挖掘、拓展。最终成果形式是多样化的,包括调研报告、设计图稿、设计说明和实体作品等,并可以组织相关主题的展览与汇报。

4 结 语

随着女红等传统工艺、艺术的社会功能与价值日益凸显,与社会经济文化、大众的日常生活之间形成了多元的、密切的交融,它们日渐受到服装设计领域的重视并与当代设计融合得越来越紧密,一些高校服装专业毕业设计也开始自觉在主题中融入传统元素,因此,相关教学内容和模式、方法的探索也就显得十分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促使学生自觉联系当代社会语境与主体需求,着眼于女红在日常生活界面中的审美实践以及主体的情感思绪和生命体验,敏感于时代潮流的变迁,把握住传统艺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规律与契机,并且能够形成较强的设计思维与实践能力,无论是内容完善还是模式、方法探索,都需要以此为核心,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