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留学必备能力探析——基于浙江科技学院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实证研究 [PDF全文]
(浙江科技学院 中德学院,杭州 310023)
以浙江科技学院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参与项目的 动机和学习动态的观察研究及学生到德国留学以后的跟踪调查,探讨如何提高中国大学生的留学能力。分析留学道路上面临的困惑、障碍和问题,揭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能力弱项及其原因所在,并提出留学生应具备的6大核心能力,即语言能力、分析选择能力、适应新环境能力、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提高这些能力的可行途径和有效措施,为中国大学生留学提出一些理论和实践指导。
Analysis of necessary abilit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capabilities to study abroad-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Sino-German joint undergraduate program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NG Jin, WENG Zhenhua
(Chinese-German Schoo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Zhejiang, China)

This paper targeted students of the Sino-German joint undergraduate program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research objects. It explored methodology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o study abroad by observing and researching the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dynamics of participants of the program, as well as conducting follow-up surveys after their study in Germany. The paper analyzed perplexities, obstacles and problems confronted by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revealed the causes of the widespread ability weakness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t presented six core competences necessary for Chinese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analytical and selective skills, ability to adapt to new environments, self-management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abili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discussed feasible means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se abilities. The final goal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hinese students to successfully study abroad.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理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跨出国门,去国外接受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很多中国家庭把子女的留学视为一种投资或改变命运的选择。获得国外名校的学位、谋求大公司或跨国公司的高薪职位等成为了留学的普遍动机[1]。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等发达国家成为留学的热门国家。这些国家拥有深厚的教育历史、完善的教育体系,因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

目前学术界已有不少针对中国大学生留学能力方面的研究。杨影[2]对天津5所高校53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4成多的学生有出国留学意向,但留学条件还不具备,综合能力有待提高,提出政府部门和高校应当做好引导服务,帮助学生做好发展规划和增强适应能力。谢琼等[3]分析了中国留德学生产生文化休克与跨文化不适的主要成因,并以此来观照中德文化差异,意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文化差异,消除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韩韦[4]提出了出国留学的4种能力,并指出留学并非适合每个中国学生,特别是年龄偏小的学生。任平等[5]指出,国际学生教育发展迅速,留学动因归于全球国际化。相对而言,现有研究疏于探讨留学生缺乏能力间的相互关联性和内在原因,大多仅提出某方面能力的问题,较缺乏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综合性研究。

浙江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浙科院)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简称“2+3”项目)已开展近20年,在中德联合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在语言教学中融入了德国文化、历史和国情;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其明确留学目的和目标,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和符合自己特长的学科; 在中国的两年学习为留学德国打下良好的基础,能顺利衔接并快速适应在德国的留学。笔者一直从事浙科院“2+3”项目的德语教学及其教学模式的研究,在2004年第一次提出将“情景化教学”应用于“2+3”项目[6],并撰写了由德方院校主持的选拔考试的面试攻略实用手册。因此,笔者以近20年积累的“2+3”项目教学经验为基础,参照实例和数据来剖析中国大学生留学必备的六大核心能力。这些能力对大学生的留学生涯至关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留学的成败[7]

1 留学必备能力及存在问题分析1.1 语言能力

留学的第一个门槛即是掌握并熟练运用外语,语言是留学的生存之本。以浙科院“2+3”项目学生为例,他们要接受2年的国内学习(包括各自专业基础课程和德语),3个学期后还要接受德方院校教授的专业考试和面试,以及德国的语言考试。可见,要去国外留学必须掌握语言,包括通过语言考试和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即在德国完成学业和生活所需要的语言能力。

要学好语言就要了解语言的内在体系、语言规律和逻辑关系,并尽快地建立一套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语言方法。语言学习各个步骤中涉及语音模仿能力、理解归纳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联想比较能力、表达观点和辩论能力、参与话题讨论能力,这些能力环环相扣,只有较好地运用这些能力,才能高目标高质量地完成语言学习任务和高难度的语言考试。然而多年来,笔者关注到一个令人失望的现象,大学生很少具备用英语知识和规律来学习德语的能力。虽然中国大学生都有多年的深厚的英语基础,但很少能借助英语学习法和英语的语言规律来学习德语,在短时间里找到德语的发音、句法和语法与英语的差别和相似之处。德语以其独特的发音、繁复的语法和独特的句法成为世界上难学的外语之一。如在“2+3”项目的德语学习中,由于时间有限,更需要大学生能在多年英语学习的背景下短时间借鉴英语学习法来强化德语学习。

笔者还关注到很多中国学生注重语言考试的分数,他们选择短期的语言备考强化班,在短期内提高考试分数,以便达到国外大学的录取分数要求,但往往缺乏继续学习的意识,这样的应试学习的后果就是容易忘记,不注重语言的运用。所以,他们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弱,缺乏自信,常常在面试和口语表达部分表现不够理想。据学校中德学院的统计,自2002年以来,“2+3”项目学生的确认考试通过率基本上保持在70%~80%。2018年和2019年两年实行德福考试以后,虽然面试通过率上升,但德福考试的最终通过率只有约50%。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留学生到德国后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有语言障碍的学生通常会在留学过程中遇到其他一些障碍和问题,以致无法适应留学生活和学习,无法融入大学群体和社会。

1.2 分析选择能力

留学是为了得到一个更好的教育平台,有着比在单一文化中学习更多的优势。留学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概念,学生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需要做全方位考察,充分了解留学目的国家、所在城市、目的学校、目的学科和校园文化等因素[8]。为了避免追随大流、人云亦云,没有比较和了解学校的各方面信息就随意申请,学生的分析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了。而事实表明,分析选择能力是中国学生较为缺乏的能力,因为很多学生从小依赖父母,经常由父母为自己做各种选择。很多中国家庭文化里的一种惯性思维就是孩子应该“听话”,导致在家庭里常常是家长一言堂,孩子从小就不习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基本上不参与家庭活动的抉择,久而久之,家长的主观性和认知就替代了孩子本人的思辩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留学并非对每个学生都合适,过度夸大留学效应和不慎重的选择留学对刚成年的大学生而言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缺乏分析和思考甚至错误的选择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又挫败了兴趣,往往影响着学生的留学心理,错误的选择还会带来连锁反应。当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有的学生会动摇信心,难以坚持下去,产生后悔、迷茫和畏惧的心理,有的读了几个学期就选择更换专业或放弃。以“2+3”项目为例,自2002年至今,浙科院留学德国的数据统计显示,在第一个学期或第二个学期结束后退出留学项目或转专业的就缘自上述的选择误区。

1.3 适应新环境能力

适应能力包括自我心理调节、心理积极暗示、主观接受意识、客观行为适应等过程。人类倾向于群居,依赖于自己生长和熟悉的环境,但又具备环境适应性,会本能地做出反应和调整。对留学而言,适应能力的具体表现为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即适应当地的气候、饮食和语言,适应风土人情的本土文化,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适应一个人独立的生活环境和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要具备处理冲突和突发事件能力等。大学生到国外留学后,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个适应阶段,而留学生的适应能力是较为复杂的过程[9]。当留学生面对一个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时,会产生一种不安全、不踏实的心理,排斥周边事物,这种排斥心理和行为上的非认同性,就是所谓的艰难的“磨合适应期”。

一方面,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跨越的语言语系、不同学制下的大学和学习体系等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不适应,留学生要面对新的规则、新的制度、新的要求、新的约束、新的思维、新的价值观等。一些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由于国内的生活环境过于简单或养尊处优,他们缺少生活阅历,无法坦然接受生活和学习环境等的突然改变,因此产生焦虑、恐惧和害怕心理。加上远离家乡和亲友的失落感和思乡情绪,许多留学生无法适应最初的留学生活和学习。据统计,在“2+3”项目中,每年都有学生因为无法适应德国的学习和生活而陷入困境,严重的甚至休学,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不得不延长学习时间。

另一方面,人的适应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男女因为性别原因在适应能力上有区别。调查和实例显示,女生的适应能力比男生的普遍要强,这是因为女生往往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会较快地去适应,容易接受改变的环境,会分散和转移注意力,容易触发对周围事物的新的兴奋点。当女生遇到困惑和问题时她们善于表达和向朋友求助,而男生的思维特点是容易锁定一个目标,比较专注于已定目标,一旦有问题,不善于立刻表达出来并向外界求助,这种生理上的不同之处造成了男生的适应能力较女生差一些。

1.4 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

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的必备能力,也是留学的核心能力。德国大学里自由选择学习科目的方式及多元化的课程设置,需要留学生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指大学生自身对学业和研究的专注力、排除外界干扰的自控力、认定目标执行任务的执行力,以及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学习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的控制能力,也是一个人的思维惯性的表现,它包括宽广的视野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反思的能力及经济价值观多样化思考、自我认知、自我接纳、自我约束和强制意识的能力[10]。这也是大学生留学如何自立和融入社会环境的基础。不可忽视的是情绪管理,大学生年纪尚轻,缺少社会经验和责任感,在留学生活中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和困惑,仅有积极的心态是不够的,还要平和冷静面对突发的矛盾和冲突,并且要训练对学习的注意力,使其不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专注于要完成的学习任务[11]。自主学习能力是留学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能力。学生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自觉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任务、知识点和要点,在听课、阅读的基础上注重记录信息、做题练习、观察、思考研究背景、自己尝试实践等。

中国式教育的缺陷是灌输式和应试式,这些缺陷削弱了中国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很多学生注重应试或高分低能。其实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天生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得知识。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应从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来衔接大学生和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5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能够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和无障碍沟通,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对一种非母语语言的正确理解和使用,从广义而论还是一种非语言方式交际的一系列文化行为体系[12]。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但是,不同的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渊源、不同的社会习俗,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语言规则,这些因素给跨文化交际带来潜在的障碍、低效率的沟通甚至误解。因为语言、历史、文化、信仰、社会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等的差异,事实上留学生在国外身处一个完全陌生的生存环境(即使有的留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陌生环境包含语言环境、思维心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大学生在留学前必须了解种种差异,尽可能去感知各国文化等差异,具备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用合适的交际活动来适应陌生的生存环境。在留学生涯中,留学生应该善于认识新的民族文化的行为特征,新的价值思维观和新的社会法则和制度等,把自己放在一个开放的新环境里,与各种新事物打交道,增强开放意识,提高社交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被了解和认可或得到帮助。要顺应环境的变迁,符合时代的潮流,提高解决跨文化问题的能力,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然而,一些留学生由于性格天生内敛和不自信,不愿与人沟通和来往,不能建立起朋友关系和交际圈; 一些留学生拒绝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几乎和外界隔离,导致难以跨越语言障碍及文化和教育方式的鸿沟,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困惑和迷茫,容易陷入尴尬局面。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也可能会激化留学生与留学国家学生和民众等之间的隔阂和矛盾,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留学生活和学习。

1.6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学术精神和气质。创新能力是人类各种能力中的最高层次能力,是将知识和技术转化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能力。留学的一大目的是学习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使自己具备敏锐的眼光,能快速接受新事物,对各种问题有自我见解,并能捕捉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新事物进行钻研和定向的创造,这就是创新能力。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和促使所学知识的延伸,创新能力是一种催生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这是当代留学生的知识激增、科技创业、开拓智力潜能的活力所在。而中国大学生的应试能力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差,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应试性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擅长记忆和知识储备,他们可以很快地解题,掌握知识的能力较强,但是缺乏想象力,也缺乏一种反思和创新精神。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和结果的实用主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涌现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由于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一成不变的知识体系里追求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或方案,不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去看待事物和事态。

2 留学必备能力的提高途径和举措2.1 语言能力的强化

语言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尽早地养成用德语思维的习惯,项目学生一定要突破课本学习和课堂教学的限制,要学会联想相关的单词和课文的背景信息,想象语言的使用语境,课后要利用校园德语有利的语境条件,达到语言的情景再现和长效记忆。语言靠持续积累和熟能生巧,学生要知晓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内涵,以达到掌握并熟练运用词汇的层面。阅读和写作也是如此,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里阅读和撰写命题作文,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提高语言综合能力的关键。规定学生课后要阅读的内容和阅读量,同样,也要规定学生的写作主题和写作篇幅和数量,高强度和高学习效率是达到预期的语言学习目的和通过语言考试的保障。

其次,在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初级语言课程中,建议采取“情景化教学”,用情景来刺激语言表达,让学生有语言表达的迫切需要,更便于记忆和运用。并建议各个学院在前面的3个学期,适当减少某些专业学科的理论教学,为强化语言能力赢得时间,以保证通过德福考试及德方的专业选拔考试,待考完后学院可安排项目学生在赴德学习前补上相对应的专业理论课程。

最后,开辟第二课堂,比如和德国留学生建立“tandem”(互帮互助)学习形式。这是一个在国外流行的极为有效的学习模式,很值得借鉴。或者成立一个全校师生的“德语俱乐部”,类似德语角的一种聚会,开展各项与德语及德国有关的活动,营造浓厚的德国文化氛围。此外,为了有助于项目学生的德语学习和考试通过率,招收“2+3”项目学生时增加一个“面试”环节,测试该学生是否具备比较好的语言素质和语言学习能力。测试的形式和内容要科学合理。

2.2 分析选择能力的培养

选择和分析密不可分,即收集、比较和选择有利信息,正确评估自己,才能做出舍取和选择。这种能力很重要,避免眼高手低。大学生要充分了解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制和课程设置及特点,了解和本校专业基础课程的匹配度和衔接度,了解其专业的发展历程和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了解某专业的实习和就业前景,必须根据自己的留学目的意愿和学习兴趣及自身的强弱项等来选择。只有综合分析了各方面的情况才能选择适合自已留学的国家及学校。

选择学科专业有很多考量因素: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专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包括就业前景的了解,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等。大学生应该了解真实而全面的项目留学相关信息和资料,充分了解“2+3”项目的优势所在和存在的风险,理性地选择留学项目; 可成立一个由德方教授、国际处、德语教师和各专业教师组成的“联合咨询团队”,为大学生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留学方案。同时,学生要了解自己的愿望、喜好、能力和擅长之处,要培养自己做选择和决定的习惯和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有自我意识和践行,然后用事实来证明自己是能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这种能力还体现在日后的学习中,分析能力有一个思维辨别到领悟的过程。大学生在面对许多事务上和学业上选择的困惑时,也要自己做出分析和判断,这是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能力也是靠经验和历练后得以提升的。

2.3 适应新环境能力的培养

适应能力是由很多自身因素决定的,首先主张“积极的适应”。大学生在留学的客观环境变化之下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环境不适合的行为和想法,树立积极的自我观念,对自己要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能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因为任何环境中都存在着既有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因素,又有不利的消极因素。面对变化、困境和问题,要培养自己坚韧、顽强、果断的精神和较强的自制力、竞争意识和进取心,面对矛盾和冲突要培养对事物的宽容和豁达的胸怀。正如心理学家所指出的成长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果大学生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表明其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为此,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德国的历史社会、教育体制和文化,以一种开放、欣赏和积极的心态接受周边的一切,并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环境本来是没有框架的,避免在心里建立一道以为自己跨不过的坎,更不能轻言放弃,这是一种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接轨的能力。

其次,必须具备强大的心理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从多方面着手来调整适应。留学生要在适应的过程中消除心理上对新环境带来的排斥性,坦然面对周边发生的变化,相信自己是能够适应留学生活的,具备这种自信心,随乡入俗,随遇而安。

再次,在联合培养本科生的语言课程中采取渗透、沉浸式教育,在教语言的同时进行文化衔接,让学生尽早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因为这种适应能力也是可以提前训练的,通过这种沉浸式教育,学生能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为日后留学学有所成打下基础。

最后,最为有效的留学预备训练是在留学前的夏令营。浙科院在项目合作后每年暑假都接待来自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的夏令营,中方学生可以共同参与夏令营的各项活动,能全面接触到德国教授和学生。从2016年开始,浙科院也启动组织学生在第二个学期暑假到德国的夏令营,学生可以在夏令营期间真实地体验和感受德国留学生活和学习,有效地锻炼并提供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增强了留学的动机。夏令营能缩短大学生留学的适应期,对留学生而言是一个认识和体验目的国家的机会,为日后留学做好铺垫。

2.4 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自我管理涵盖思路管理、目标管理、行为管理、学习管理、时间管理和心态管理等。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直接决定了是否取得高效的留学成果,一个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留学生是无法完成留学任务的。具体而言,自我管理就是对自己学习、生活有关的事务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计划并付诸实践。最直接的自我管理是每天合理的日程安排和自我督促、检查完成情况。

课外自主学习研讨小组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形式和环节,也是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有效举措。学生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自觉积极参与,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精神、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总结数据和现象的能力、对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思辨能力及演示和做课题小报告的操作能力。这些能力是相互关联和转换并融会贯通,是保证留学各个阶段的学习能力,只有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课堂上讲授的丰富知识并掌握要点,才能适应各个阶段多元化的课程,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

学校和各学院可定期组织活动,如讲座和短期培训班、主题报告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演讲能力、协作完成课题能力,并给予评价,计入平时成绩。大学生应有意识地积极参与这些活动。

2.5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足够的跨文化知识、开放的交际心态和有效的交际技巧。而大部分学生没有出国学习交流的经历,也较少接触到来自国外的留学生,留学动机和期待多数停留在取得学位的层面。因此,针对薄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在大学生留学预备阶段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开设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和研讨会,各种案例展示和剖析等[13]。上述的夏令营是有实效性的实践行动,能提供给大学生一个机会来认识真实的德国社会和文化教育等差异,能让大学生自己获得直接经验,对留学心理产生积极的作用。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化人才的必备能力,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素质、胸怀和头脑。留学的一个重要意义也是跨越文化差异的文化调和与兼容。留学为不同文化碰撞提供了良好的舞台,也为跨国公司和合资公司提供了未来人才储备及接轨。

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该包含一个双向互动的理念:中国大学生在留学期间应该把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艺术、语言和风土人情等传播出去,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形象。

2.6 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发展创新能力要注重4个方面的教育:培养创新兴趣和使命感,接受新事物和事业心,创造性和逆向性思维,针对性尝试、想象力和敏锐性及独立性。实施训练可以利用前人的创新成果和失败案例来类比、组合、联想、借鉴、应变、改进、提升和完善。西方的教育相对比较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想象力、实践力、执行力和创造力。“2+3”项目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生群体,而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占据了项目学生的最大份额,占总人数的35%左右,所以,培养创新能力尤为迫切和重要。浙科院的办学宗旨就是求真、尚用和创新,因而教师要用心研究如何使大学生成为一个能够独立、高效自主学习的学习者。同时,“2+3”项目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认知和创新水平,才能塑造自身的持续的创造力。

浙科院作为以应用工程技术为前身、理工科为重点学科的高校,拥有深厚的与企业合作的背景和历史,在现有的教学合作的基础上定期邀请企业家和工程师来学校做主题报告和承担一些专业课教学,建立实习基地和毕业招聘的对接平台,让项目学生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融入实习和就业,带着创新使命去留学。学校对大学生的任何一个创新产品给予大力支持和奖励,并设立创新基金会。校友会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2+3”项目的优秀毕业生布遍各行各业,也成为展示各方面能力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3 结 语

中国大学生必备的6种留学能力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某一种能力特别突出而不具备其他能力则无法体现留学的优势。在这6种能力中,分析选择是留学的前奏和起步,德语是留学的生存必要工具,适应性是留学顺利进行的硬本领,自主学习是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业规划的重要标杆,交际能力是留学生待人接物的软武器,创新能力则是留学的最终目的。一名优秀的留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智商和情商,假如智商的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情商则是可以后天训练造就的。在教育中始终不能忽视的是道德文化的教育以及自我修养和多方面才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