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发展探析 [PDF全文]
(浙江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杭州 310023)
当前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呈现了孔子学院规模不断扩大及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高校逐渐增多,学习汉语人数持续上升等良好态势,但在孔子学院品牌效应提升、汉语教材本土化和师资队伍建设、汉语交际环境营造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国际中文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发挥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协同作用,与在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企业开展紧密合作,扩大孔子学院的推广力度和品牌效应; 培养本土汉语教师、编写本土化教材; 加强高校间的交流与联系,率先在华人社区和华文学校营造良好的汉语交际环境; 注重中国企业的本土化问题,加大企业和高校合作力度等是解决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现存问题的重要策略。“一带一路”倡议为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高质量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也将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教育与文化方面的支持。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Indonesi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YE Han, CHEN Juntian
(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Zhejiang, China)
The current Chinese education in Indonesia shows a favorable trend characterized by continuous expansion in the scale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gradual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offering Chinese courses, and continuous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hinese learners. However,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promotion of brand effec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textbooks 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creation of Chines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he synergy of the Chinese-foreign center for languag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should be given full play to expand the promotion and brand effec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by developing close cooperation with Chinese companies in Indonesia; gre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cultivate local Chinese teachers and compile localized textbooks for teaching Chinese; exchanges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aking the lead in creating a good Chines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in Chinese communities and Chinese schools; the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companies should be focused on, and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between compani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solve existing problems in Indonesian Chinese educati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created goo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broad development space for Indonesian Chinese education, and high-quality Indonesian Chinese education will also provide strong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引言

华文教育是主要面向海外华人华侨的中华语言文化教育。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作为世界上华人人口最多的国家,华人总数超过1 000万人,其华文教育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之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印尼的合作日益紧密,印尼华文教育迎来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印尼需要大量汉语专业人才建设“一带一路”项目,因此对华文教育逐渐重视。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大量研究者开始探究新形势下印尼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华文教育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论文。根据印尼现有发展情况,余艳珍[1]分析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印尼各领域的发展前景。林新年等[2]基于国别差异视角,探寻了现今印尼华文教育的影响力。李启辉等[3]研究了目前印尼孔子学院的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根据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本文探究了华文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对策建议。

1 印尼华文教育发展历程

过去百年来,印尼的华文教育经历了曲折坎坷的历史。根据印尼华文学校的数量及华文学校学生人数的总体变化规律,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初始发展时期(1901—1942年)、低谷挫折时期(1965—1989年)、复苏发展时期(1990—2000年)、高速发展时期(2001年至今),1943—1964年期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经历了从破坏到恢复和发展的复杂过程,变化波动较大,不宜作为总体的发展趋势。

1.1 初始发展时期(1901—1942年)

最早的印尼华文学校可以追溯到1670年,郭郡观在巴城(即今雅加达)创建的明诚书院。20世纪初,印尼华文教育迎来了初步发展。这个时期的华文教育的发展表现在华人积极办学,探索发展途径和方式等。1901年,印尼建立了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华文学校,即巴城中华会馆中华学校。1908年,印尼的华文学校已达到44所; 到1911年,更达100多所。到了1912年,爪哇岛有65所华文学校,学生5 451人; 1926年,爪哇岛华文学校增至173所,学生17 440人。同时,爪哇岛以外的岛屿的华文学校也有了较大的发展。1914年,爪哇岛以外的岛屿有华文学校65所,学生3 916人; 到了1926年发展到140所,学生达14 001人[4]。尽管荷兰殖民政府对华文学校进行严查取缔,但无法阻挡华文教育的发展势头。

1.2 低谷挫折时期(1965—198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占领印尼,对印尼华文教育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二战结束,印尼独立后,虽然在华人华侨的不断抗争努力下,印尼新政府对华文教育采取宽松的政策,使得华文教育有过一段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1948—1964年),但好景不长,很快又进入了黑暗时期。尤其是苏哈托政府统治时期,华文教育没有任何发展,完全被打压遏制。1965年,苏哈托发动“9.30”事件,数十万华人在其间丧命。大量华文学校被关闭,学生失学。1966年,苏哈托颁布法令,强制同化华人,取缔所有华文学校,大量华人华侨子女辍学[5]。此后,印尼华文教育进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低谷期。

1.3 复苏发展时期(1990—2000年)

这个时期由于印尼政府发展经济和国际环境的需要,对华文教育逐渐重视。1990年,苏哈托政府倒台,中国和印尼恢复外交关系。哈比比、瓦希德、梅加瓦蒂等往后几任印尼总统逐步放宽了对华文教育的政策。印尼政府开始支持华人文化习俗的发展,包括恢复华人的节日习俗,支持华文媒体杂志的兴办; 将华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对华文师资的培养,支持举办各种华文补习班[6]。印尼华文教育逐渐走出了困境,迎来了复苏和发展。

1.4 高速发展时期(2001年至今)

这个时期的印尼政府积极与中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对接合作,通过中方的汉语教育资源助力华文教育发展,华文教育办学呈现多元化,更多中小学及高校开设汉语课程。2001年,印尼教育部与中国教育部签署在印尼举办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协议。同年,印尼教育部首次把华文教育纳入官方管辖范畴,并计划面向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全国的高等院校均可开设汉语系[7]。从此印尼华文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5年,中国与印尼在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中强调了“加强教育合作,积极开展培训交流,鼓励相互教学对方语言”的共识。2007年,中国在雅加达建立了第一所孔子学院,至此印尼的华文教育朝规范化、标准化发展。2010年,印尼已有300多所华文补习学校,10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3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8]。截至2020年,印尼已经建立7所孔子学院和2个孔子课堂,赴印尼的汉语志愿者教师人数从2004年的20人增至2019年的130多人。此外,许多印尼高校与中国的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交换访学等项目,保证了汉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发展。在“一带一路”来华留学政策的影响下,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愿意来华学习汉语。根据2019年中国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印尼来华留学生人数已达15 050人,在来华留学生人数中排在第7位[9]

2 印尼华文教育现存问题

尽管现今印尼华文教育方兴未艾,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及高校数量不断增多,汉语教师队伍持续壮大,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2.1 孔子学院推广力较弱,品牌效应有限

孔子学院在印尼华文教育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向印尼提供教育支持的载体。但印尼孔子学院主要存在推广力较弱和影响力有限的问题。

2.1.1 推广力较弱

从办学规模看,尽管印尼孔子学院迄今已有13年的发展历史,拥有良好的办学质量和完整的教学体系,受到当地华人群体的广泛支持与好评。但印尼的孔子学院以辅助所在大学汉语课程为主要任务,注册学员以在校学生为主,学习汉语的学生群体也主要以华人为主。同时印尼孔子学院也存在教学点单一,面向社会的汉语班参与人数较少的问题[10]。由于印尼宗教化的背景,有些人直接将孔子学院和印尼本土宗教孔教划等号,印尼其他族裔群体对孔子学院的了解较少,也不知道其作用和意义,推广汉语被一些极端团体视为政治目的的工具而遭受抵制,难以在其他族裔群体中开展宣传。

2.1.2 品牌效应有限

印尼是穆斯林国家,信仰穆斯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7%,其主流文化与中华文化差异较大。孔子学院品牌的影响仅局限于在占4%人口的华人群体里。相对于盛行的伊斯兰文化习俗,如何让其他族裔群体增加对孔子学院的认识,接触中华文化,在这方面孔子学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孔子学院如果要在当地树立更好的品牌效应,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在资金方面,孔子学院实行合作双方1:1的资金投入原则。但在实际运营中,印尼方资金常常难以及时到位,主要依靠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简称语合中心)为孔子学院运营提供的资金支持。孔子学院在全球共有500多所,若仅靠语合中心的资金支持,会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为印尼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大量资金支持,但无论是中国方面还是印尼方面的相关部门,在孔子学院上的资金支持还不够多。在社会赞助方面,大部分印尼本地人没有意识到孔子学院对推广华文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少数华人企业和团体会向孔子学院提供资助。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很难提升品牌效应,扩大影响力。

2.2 汉语教师缺口较大,本土化教材缺乏

汉语教师数量仍存在较大的缺口。中国每年都向印尼派遣汉语教师执教,但汉语教师数量仍不足以补足缺口。多数华文学校缺乏足够的汉语教师,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合格的本土汉语教师。根据印尼相关新闻报道,在海外学习汉语归来的年轻人,很少从事汉语教师职业[11]。本土汉语教师不足,同时在质量上也存在一定问题。虽然本土汉语教师的学历水平逐年上升,但依然存在理论知识不足、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经验缺乏等问题,需要继续接受培训和学习。此外,缺少符合印尼国情的汉语教材。现在印尼各地使用的汉语教材均不统一,而且来源也不同。各学校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有来自中国内地的教材,也有使用来自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汉语教材[12]。教材不统一,也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很难形成华文教育的连续性。

2.3 没有良好的汉语交际环境

印尼缺乏足够的汉语交际环境。在语言习得问题上,有效的第二语言习得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这里的外部环境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语的环境。由于印尼华文教育中断了30多年,现今印尼华裔青年成长在没有汉语的环境中,他们对汉语的印象仅停留在祖父母辈使用的语言,其父母辈大多成长在华文教育中断的那几十年,因此父母辈汉语水平通常较差,无法像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家庭那样有较好的家庭语言环境。许多印尼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有机会训练汉语口语,到了课外,又重新使用印尼语交流,这给语言的学习带来很大的不便。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学到汉语,但是在课后没有语言环境去练习,其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4 缺乏汉语教学与职业技能的结合模式

印尼高校缺乏汉语教学与职业技能的结合模式。印尼开设汉语专业的大学日益增多,如印尼慈育大学、印尼建国大学、彼得拉基督教大学、智星大学等的汉语专业均已经有将近20年的历史,拥有高质量的教学模式和教师队伍。其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从事中国企业、华文学校等汉语岗位的工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海洋支点”政策的对接,大量中国企业进入印尼市场,急需一大批会汉语,拥有职业技能的本土人才。例如在印尼新兴的电子商务领域,阿里巴巴、京东等中国企业对印尼电商平台Lazada、Tokopidia进行投资布局,在本土汉语人才的电商岗位上存在较大的缺口[13]。在文旅行业,同样缺少拥有足够职业技能的汉语本土人才。“中文+职业技术”的人才,不但能满足企业需求,还能帮助学生开拓就业途径,而印尼高校的汉语课程很少涉及职业技能,更多集中在汉语本体的教学上,虽然学生毕业后拥有较好的汉语技能,但很难满足许多企业的职业技能需求。

3 印尼华文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国际中文教育的改革为解决印尼华文教育现存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

3.1 扩大孔子学院的推广力度,提升品牌效应

孔子学院需要在印尼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扩大推广力度,树立品牌效应。具体可从以下三点出发:

1)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和文化活动,让更多人增加对汉语文化的认识。孔子学院需要重视宣传作用,调整推广模式,制定深入人心的宣传策略,通过大学等平台进行推广。如泗水国立大学是泗水地区第一所开设汉语专业的穆斯林大学,该大学的中文专业在当地孔子学院的帮助下,积极举办中文活动,开展中文比赛,在穆斯林群体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孔子学院需要努力减少其他族裔的民众误解和非议。孔子学院并不等于印尼的孔教,学习汉语不是华人的特权,印尼其他族裔的人群也可以学习汉语。

2)与在印尼的中国企业开展合作,提供汉语教学和培训。孔子学院可以通过为“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提供教育支持,扩大知名度,吸引生源。在资金方面,除了两国政府的支持外,还要重视民间资金的支持。通过基金会的方式运营孔子学院品牌,树立品牌效应,吸引当地个人、华人团体和中国企业对孔子学院进行资助,使资金来源多样化。

3)发挥语合中心的协助作用。语合中心可以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未来2~3年国际中文教育的6项创新举措,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印尼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华文教育的建设,提升品牌效应[14]。同时,语合中心和侨务办公室等派出单位要增强外派汉语教师岗位吸引力,支持各华文学校和高校选拔聘用本土教师,多与当地华文部门和华文学校进行交流; 组织培训学习会,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和本地教师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汉语教学质量。

3.2 培养本土汉语教师,编写本土化教材

推进印尼华文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全印尼华文学校、华文教育机构和印尼人民各尽所能,协调联动,参与到华文教育的建设当中; 也需要中国发挥母语国的优势,提供有力的协助。具体可从以下两点出发:

1)提升师资水平。现今印尼汉语教师缺口较大,而中国外派的汉语教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印尼缺少汉语教师的问题。因此需要重视培养印尼本土汉语教师,提升印尼本土汉语教师质量。如中国高校可以为印尼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访学项目,吸引其毕业后从事汉语教学工作; 孔子学院可以为各华文学校汉语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提升机会,进一步提高汉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2)编写本土化教材。在教材方面,目前印尼使用的教材多以欧美学习者背景编写。不同国家学习者存在较大差异,教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孔子学院和侨务办公室可以根据印尼教育部制定的汉语考试大纲及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各华文学校编写本土化汉语教材提供必要的帮助,提供专家学者的专业指导,对已编写的本土汉语教材进行改编创新,在取得较好的效果后,推广到印尼各地,逐步统一汉语教材。

3.3 加强高校间的交流联系,营造良好的汉语交际环境

加强高校间的交流联系。通过增加高校间的交流机会可以为印尼青年提供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也能为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专业化支持。中国高校可以加强与印尼高校的教师往来、学生互派、科研合作等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方式。中国相关部门可出台如“丝绸之路”政府奖学金等政策,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奖学金额度,以吸引印尼学生和本地汉语教师来中国留学深造,鼓励更多人才回印尼后从事汉语教师工作。此外,深化与印尼高校中文系的合作力度,为各高校建设中文系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人员支持。

营造汉语交际环境。纵观华文教育百年发展历程,不管是从发展兴衰的视角,还是认同转换的视角,传承中华文化、保持华人民族性始终是华文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15]。孔子学院可以率先在华人社区展开文化宣传活动,增强华人使用华语交流的意识。例如,建议在举办文化活动时使用汉语,在过春节、中秋节等华人节日时使用汉语,逐步形成使用汉语的习惯。孔子学院还可以与印尼各华文学校建立联系,提出建议,让华文学校意识到重视营造汉语交际环境的重要性,如通过设立汉语日、举办汉语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加汉语交际的频率和机会,帮助学生形成使用汉语交流的习惯。

3.4 注重企业的本土化问题,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印尼华文教育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两国经贸往来的增多。截至2017年12月,中国已经成为印尼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国连续七年成为印尼最大贸易伙伴,且双边贸易上升的趋势显著[16]。注重中国企业在印尼的本土化问题,增加校企合作,不仅能促进华文教育发展,还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提供教育支持。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注重中国企业的本土化问题。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在印尼的贸易和投资有了显著扩大及增长。目前印尼约有1 000家中国企业和2.5万名中国员工。各企业在印尼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雅万高铁项目,是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生产链走出国门的“第一单”,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工程。起源于浙江省温州市的青山控股集团,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典范,在印尼东南苏拉威西省开发的青山工业园,自2014年以来已投资80亿美元,完成年产300万吨不锈钢生产目标,使印尼一跃成为世界并列第二的不锈钢生产大国,解决了当地28 000多劳动力就业问题[17]。但中国企业在印尼当地建设项目时,语言交流障碍的问题时常发生。许多印尼民众对中国企业的到来持敌视态度,甚至将中国的投资行为称作“殖民主义”和“中国式经济霸权”。例如,从2020年3月开始,印尼肯达里市出现大量民众抗议中国劳工入境的聚集活动[18]。因此,中国企业除了在印尼进行投资建设外,还要重视企业本土化问题,减少当地民众对中国企业、中国文化的误解。

增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力度。在印尼的中国企业需要将跨文化交流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建设项目中开展对工人的教育培训,如为印尼籍工人开设职业汉语课、职业技能培训课等。中国和印尼高校需要注重在印尼的中国企业对“中文+职业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孔子学院合作,配备一批具有职业技能和汉语教学素养的教师,开展中文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华文教育复合型人才[19]。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工作岗位,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工作。在满足当地企业本土化需求的同时,帮助学生开拓就业途径,促进当地就业率的提升。同时通过一些文化活动、免费汉语课堂等形式增加与当地普通民众的接触机会,增强他们对中国企业、中国文化的认识,“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当地建设项目,企业要积极发挥中国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更要融入当地的文化中,这样才有利于中国企业在海外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工作贡献更多的力量。

4 结 语

对外语言教育是增进两国友谊,推动教育、经济贸易、文化旅游等各领域合作的重要桥梁。回顾印尼过去百年华文教育历程,中国与印尼外交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华文教育的发展。随着两国关系不断紧密,许多印尼公民已经意识到掌握作为交际工具的汉语势在必行。为适应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中国教育部于2020年6月设立语合中心,孔子学院品牌将由多家高校、企业发起的“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负责运行,以进一步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语言文化的交流合作[20]。国际中文教育改革将为印尼华文教育发展注入蓬勃的活力,从而为“一带一路”在各领域的交流互鉴营造更好的合作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