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语用研究领域的“关系转向”,对人际交往的关系建构、关系处理与维护等话题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1]。在人际修辞研究中,基于字面不礼貌和实质不礼貌的不匹配现象,Leech提出反语原则[2]。反语可用于表达说话人的讽刺、调侃等社会态度[3],其触发的含义在于说话人对指称对象的评价,可以是积极(表扬或赞赏)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批评、谴责、嘲弄或讥讽)[4]。作为反语的常见表现形式,讽刺与调侃都属于掩盖话语交际意图的间接语用策略[5]。讽刺是以不和谐社交为目的的假装礼貌,而调侃是以和谐社交为目的的假装不礼貌,两者在策略形式上相同,在功能上对立,互为“镜像策略”[6]。调侃是一种意向性的言语行为[7],其运用需考虑适宜的语境、双方关系和其他副语言因素,比如表情[8],其目的在于协调人际关系、构建个人身份、凸显人物性格[9],以实现情感功能、工具功能、人际功能[10]。虽各种类型的调侃都倾向于促进人际的融洽与团结[11],但调侃运用不当则可能成为冲突引发语,引起听话人的消极情绪[12]。而讽刺则是假装礼貌的重要形式[13],大多数具有较隐晦的攻击意图。虚假礼貌的核心语用概念是“不诚挚”,态度不匹配是最容易产生虚假礼貌评价意义的道德违序行为[14]。比如,说话人选择礼貌用语表面上拉近与听话人的距离,体现自身教养或构建身份,却间接否定了听话人的面子或身份[15]。
对调侃或讽刺等语用策略的相关研究,其视角涉及人际关系、身份构建、文学叙事、语用认知等多方面,而将这对“镜像策略”作出对比研究者较少。语用策略是说话人利用语言达成交际目的的方式,语用策略的选择体现了说话人的意图、身份、个性、语言特色等,协调着说话人与他人的人际距离及社会关系。《红楼梦》描绘了荣宁二府由盛转衰期间的芸芸众生态,其人物对话调用了多种语用策略,如反诘、讽刺、曲解、调侃等。本文聚焦小说中运用讽刺和调侃策略的人物对话,对比研究这两种策略的形成与条件,分析其在人物刻画与情节推动上的作用与影响,以及检验其语用功能的实现方式。
1 讽刺:假装礼貌“宏观礼貌策略”[16]之细则是尊人、贬己,且尊人比贬己更有力。人际交往中,说话人倾向于对听话人相关内容作褒扬等正面评价,对与己相关内容作贬抑等负面评价。讽刺是“伪礼貌”,以礼貌表象掩盖无礼真相,目的是避免直接冲突,其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之间的差距形成了讽刺的张力。
1.1 假装夸赞讽刺策略的形成可以是假装的夸赞,表面上符合尊人细则,其真实意图却是贬损对方,以间接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而对方又不便直接反驳。端午节将至,黛玉问宝钗看了什么戏,宝钗笑道:
“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第三十回)
这段对话的语境是宝钗此前因被宝玉比作杨妃而心存不快; 见黛玉与自己搭讪,便故意设下了话语陷阱。而宝玉爱搭话少思量,自己抢着跳了进去,因自己前几日和黛玉闹别扭一事正应了“负荆请罪”的典故,而被宝钗借机讥讽了一顿。这段对话讽刺策略的形成,刻画了宝玉的率真直爽和宝钗的机敏善辩。宝钗虽“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今日着实对宝黛合伙取笑自己不快,话里夹枪带棒的讽刺之力颇重; 巧妙的是,这层话语的真实意图仅当事人才体会得到,旁观者不懂,故不会直接破坏她平时罕言寡语、待人宽厚的形象。她先假装夸赞他们“博古通今”,以维护自己和善的体面形象和节日里其乐融融的氛围,再以“装愚”的方式让宝玉主动说出“负荆请罪”,借机还击。可见宝钗言语之机智不输黛玉,只是平时心机颇深,不轻易展示锋芒,在人际相处时更显圆融成熟。有研究者据此推测这里暗写宝钗选秀落空,心情不佳[17],借着戏名讽刺宝黛,又不至于失和气。
1.2 假装关爱讽刺策略的形成可以是假装的亲切与关爱,表面上礼貌周到,实际上绵里藏针。宝玉挨打后,宝钗去责问薛蟠,反而被抢白得哭了,黛玉见她无精打采,有哭泣之状,便说:
“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而宝钗分明听见林黛玉刻薄他,因记挂着母亲哥哥,并不回头,一径去了。(第三十四回)
林黛玉遇到宝钗这个金玉良缘传说中的情敌,以己度人地认为她也为宝玉动情,少不得心生酸念,忍不住在言语上体现。这段对话旨在凸显黛玉的敏感多思。宝钗落泪非为宝玉,却引得黛玉心生妒意,这句带着讽刺的“保重”,勾勒了黛玉的闺阁小心思。教养不允许她直接表达敌意,毕竟对方是口碑甚好的宝姐姐,所以她只能在礼节性的问候语里,夹带些讥讽,看似关爱,实为讽刺。黛玉的感伤,部分是性格使然,书中多处可见,这段对话仅是其中一例,为后文黛玉的悲剧做铺垫。宝钗虽然明白她话语的真实意图,可此时心思不在此,不予理会不搭腔,黛玉这句讽刺话语的力度也随之衰减。
1.3 假装自贬除了表达夸赞和关爱,讽刺策略的形成也可以是对己方的贬损或批评,符合贬己细则,其真实意图却是表达不满情绪和间接讽刺。晴雯才和宝玉拌过嘴,宝玉就要她拿果子吃,晴雯笑道:
“我慌张的很,连扇子还跌折了,那里还配打发吃果子。倘或再打破了盘子,还更了不得呢。”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供人所用,……”(第三十一回)
此前晴雯因跌折了扇子被宝玉埋怨过,正没好气,就故意拿宝玉对她的指责来自贬。信息意图是认同宝玉的批评,交际意图是借机表达不满,话中带刺。从这轮对话的形成与发展来看,晴雯性子直率藏不住话,她有不满就要表达出来,哪怕是对主子。晴雯的话语展现了她的机智和直率,凸显了她与宝玉亲密无间的关系。宝玉的回应则表现了他的大度和善解人意。宝玉对晴雯的讽刺并不感到尴尬或生气,反而哄晴雯开心,体现了宝玉对晴雯的关心和耐心。这轮对话和前文一起描绘了晴雯语不饶人,容易得罪人的性格特征,为后面晴雯被告状一事埋下伏笔。
假装礼貌的话语虽然不直接破坏人物关系和交际氛围,不表现为直接冲突,却比不礼貌话语更让听话人感觉恼火而不能发火,生气而不能发脾气,因为话语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的差距造就了这种讽刺力度。
2 调侃:假装无礼与讽刺策略相反,调侃是假装违反“宏观礼貌策略”,或对他人批评埋怨,或自我吹嘘,看似违反了尊人贬己细则,其真实交际意图却是表示亲密。礼貌是协调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调节着交际双方的距离。人际关系是影响礼貌策略选择的一种语境因素[18]。关系越生疏,越讲究礼貌用语的使用,以避免引起不愉快。关系足够亲密,则可以省略这些用语,因为互相早就默认了对方的友善。通过调侃,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交谈氛围,拉近互相之间的距离,融洽人际关系。
2.1 假装贬损使用调侃策略的条件之一是话语双方的亲密关系,只有足够亲密,双方才能互相默认良好的交际意图,这在王熙凤和尤氏的对话中就有很多体现。
那日尤氏请凤姐来宁府。一见面,必先嘲笑一阵。茶毕,凤姐因说:“你们请我来作什么?有什么东西来孝敬,就献上来,我还有事呢。”尤氏未及答话,地上几个姬妾先就笑道:“二奶奶今儿不来也罢,既来了就依不得二奶奶了。”(第七回)
凤姐和尤氏是平辈,可凤姐偏要摆出长辈的谱儿,要尤氏“献”上东西来“孝敬”她,其信息意图是贬低对方辈分,交际意图是展示亲密关系。而尤氏也不忘调侃凤姐,当凤姐提出请秦钟出来时,尤氏称她为“破落户”,说道:
“罢,罢!可以不必见他,比不得咱们家的孩子们,胡打海摔的惯了,人家的孩子都是斯斯文文的惯了,乍见了你这破落户,还被人笑话死了呢。”(第七回)
“破落户”这个称呼更应该从读音上理解,与“泼辣”音近,指凤姐的行事风格。信息意图是尤氏在贬低凤姐,说她过于泼辣,没有闺阁之风。实际上,也只有关系足够亲密才敢这样称呼,余下仅贾母曾这么称呼过。调侃的交际意图是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彰显双方的亲密度。一般仅对关系亲近的人才使用调侃策略,该策略使用不当会被误解成当面的贬损,引起不愉快甚至冲突。
2.2 假装埋怨埋怨是尊人细则的反向操作。成功使用调侃策略的条件之二,是准确把握听话人的性格与心态。凤姐擅长利用调侃策略凸显个人身份,协调各层人际关系,其话语意图或埋怨,或指责,或批评,其交际意图却是褒奖。
宝钗生日,贾母蠲资二十两银子,交与凤姐置酒戏。凤姐笑道:
“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作生日,不拘怎样,谁还敢争,又办什么酒戏。既高兴要热闹,就说不得自己花上几两。巴巴的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作东道,这意思还叫我赔上。果然拿不出来也罢了,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只是勒掯我们。举眼看看,谁不是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那些梯己只留于他,我们如今虽不配使,也别苦了我们。这个够酒的?够戏的?”说的满屋里都笑起来。贾母亦笑道:“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怎么说不过这猴儿。你婆婆也不敢强嘴,你和我梆梆的。”凤姐笑道:“我婆婆也是一样的疼宝玉,我也没处去诉冤,倒说我强嘴。”说着,又引着贾母笑了一回,贾母十分喜悦。(第二十二回)
凤姐的这段话,信息层面是埋怨贾母小气,这点钱不够,苦了她凤姐。交际意图是要点明贾母的心事:宝玉最重要,全家都心疼宝玉。凤姐是全书中使用调侃策略最多的人,她能言善辩、伶牙俐齿的特点主要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中国文化中,一般平辈之间或长辈对小辈可以采用此策略,小辈若对长辈调侃,有一定风险,会被误解成不礼貌、不尊敬等。凤姐之所以敢调侃贾母,一是因贾母爱开玩笑; 二是因凤姐敏于察言观色,深知贾母的心理需求,以埋怨的口吻说出贾母想听的话,讨贾母欢心,凤姐的“会说话”,也在于此。同时,这段对话也向旁听者明示她和贾母不一般的亲密关系,建构了她八面玲珑的个人形象,协调了她与贾府不同权势的上下人等之间的人际关系,展现出她高超的交际手段和处世智慧。
2.3 假装吝啬使用调侃策略的条件之三是说话人推断听话人能够读懂自己的交际意图。传统礼仪认为大方谦让是待客之道,但礼貌同时也体现了距离感。调侃是以假装无礼来消除交际双方距离感,融洽气氛,且预判听话人不会误解。宝钗生日,贾母让孙辈们点戏,他们礼貌地推让。为让孙辈们不感到拘束,贾母道:
“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笑,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我巴巴的唱戏摆酒,为他们不成?他们在这里白听白吃,已经便宜了,还让他们点呢!”说着,大家都笑了。(第二十二回)
从这轮对话里的调侃可以看到贾母对孙辈的喜爱。荣国府的老太君深谙待客之礼,之所以模仿孩童的口吻,假装吝啬,是为了逗小辈们一乐,免得他们过分拘泥于礼节而不得尽兴。在场亲友自然明白贾母绝非小气之人,懂得她的交际意图是为了让小辈们别拘谨而玩得开心。贾母首先推断这些亲友都能理解她真实的交际意图,不会因为没听懂她的假吝啬而真生气,才说出这样的调侃来博大家一笑。通过假装吝啬,贾母把儿媳辈排在受邀请人之外,凸显自己与孙辈关系之亲密无间,可见贾母风趣亲切,擅长调节氛围,说话技巧不输凤姐。
3 结 语人际语言交流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叠加了诸多主观情感和态度的沟通,其最终目的是协调维护人际关系。对话是文学作品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方式。我们可以从语言策略的使用中看到人物关系的张弛。虽同属间接语用交际策略,讽刺在话语信息层面伪装成赞扬,以维系表面礼貌,交际意图却在于取笑、挑衅或冒犯,属消极语用策略; 而调侃在话语信息层面貌似无礼、唐突或贬损,其交际意图则是为体现或拉近亲密关系,属积极语用策略。讽刺体现为关系疏远,说话人假装的礼貌和真实交际意图差别越大,讽刺的意味越明显。调侃体现为关系拉近,假装的无礼与随便正是双方关系的见证,表明双方关系之亲密程度已经到了不需要讲究礼貌、可以随意打趣玩笑也不会产生不愉快的地步。为避免误解,使用调侃策略通常与友好的行动或笑容相随,而讽刺策略的使用经常伴有不友好的举止、表情或语调等副语言现象。
说话人选择讽刺策略,得以在夸赞或关爱对方,贬低自己等礼貌表象的伪装下,宣泄自己的不愉快情绪、声张对听话人的不满意见。直接表达公然违反宏观礼貌策略,必然破坏人际交往; 而选择间接表达,在说话人的话语意图与人际关系的冲突之间尚留一定缓冲。在交际过程中一方面让听话人知晓自己的不满,但不便直接表达; 另一方面为自己留些许回旋余地,避免尴尬。而选择调侃策略是为了彰显并增进亲密关系。调侃策略的使用需要更多的技巧与条件,大多发生在亲密朋友之间,在恰当的场合或时机,判断对方不会误解自己的话语意图时,以调侃的方式更能增进双方的亲密度。
这两种语用策略的运用,展示了说话人的语言驾驭与判断能力,体现了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因此也是文学作品人物塑造的有效方式。
- [1] MOODY S J. “Well, I'm a Gaijin”:constructing identity through English and humor in the international workplac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4,60:75.
- [2] 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143.
- [3] 张立新.反语的社会认知平衡模式[J].外语研究,2011(4):30.
- [4] 黄缅.新格赖斯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反语对比研究[J].外国语文,2017,33(3):90.
- [5] 涂靖.调侃的语用特征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5,29(6):76.
- [6] BOUSFIELD D. Impoliteness in interactio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8:87.
- [7] 涂靖.调侃话语的集体意向性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22,36(6):95.
- [8] CULPEPER J. Impoliteness and entertainment in the television quiz show:the weakest link[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2005(1):38.
- [9] 刘陈艳.从不礼貌言语行为角度解读王熙凤的调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1):91.
- [10] 白丽梅,王玥.虚假不礼貌视角下基于亲密关系的网络调侃语用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3,43(3):81.
- [11] 王海玉.虚假不礼貌视角下汉语亲密关系中的调侃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 [12] 涂靖.调侃话语的关系构建:人际和谐的趋同性和趋异性[J].长沙大学学报,2020,34(1):131.
- [13] TAYLOR C. Beyond sarcasm:the metalanguage and structures of mock 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5(10):127.
- [14] 周树江,咸飞.机构性网络虚假礼貌运行机制及其语用效果研究:以网络问政栏目“网上民声”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27(3):28.
- [15] 李成团,冉永平.虚假礼貌的实现方式及语用特征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37(2):43.
- [16] LEECH G. Politeness: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6):3.
- [17] 刘心武.薛宝钗为何反常:红楼心语之十一[J].当代,2007(5):5.
- [18] 冉永平,黄旭.人际语用学视角下的礼貌与关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4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