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主体性危机与应对策略 [PDF全文]
(1.浙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23; 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具有极强的爆发力,它的“智能”属性必然对人类社会尤其是人的主体性造成剧烈的冲击。思政课是一门与社会价值观、思想动态密切相关的学科,思政课教师主体性发挥的样态和程度决定着思政课教学的实际形态和效果。人工智能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和个性化对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价值引导功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如果在教学中过度依赖智能技术会影响思政课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造成其主体性消解。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危机,思政课教学要立足立德树人的价值立场,彰显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强化教育权威,确保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摆脱人工智能技术工具的束缚,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为学生拨清迷雾; 要制定相应政策,规范思政课教学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确保意识形态的主战场不能被智能技术所左右; 建立常态化培训制度,注重对思政课教师人工智能技术相关数字化能力、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升,以保证其跟上时代和技术发展的步伐,助力其持续学习成长,不断提升其主体能力。
Crisis of and response to subjectiv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ANG Mingxia1, YIN Kaida2
(1.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Zhejiang,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Zhejiang, China)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features strong explosive power, and its “intelligence” attribute will inevitably have a severe impact on human society, especially human subjectiv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subject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values and ideological dynamics. The form and degree whe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exert their subjectivity determine the actual form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e abundance and personaliz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will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leading role and value guidanc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f they overly rely 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 teaching, their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will also be affected, leading to the dissolution of their subjectivity. In the face of the crisis of subjectiv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value standpoint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highlighting the subjectiv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trengthening educational authority, ensuring the leading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eaching, breaking free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ools, while achieving self-realization, transmitting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clearing away the dense fog for students. And corresponding policies should be formulated to standardize the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suring that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ideology cannot be manipulated by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 normalized training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cusing on training and improving the digital skill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teaching abilities related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o ensure that they keep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echnology, help them continue to learn and grow, and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ir subjective capacities.
引言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代表正渗透和影响着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一门与社会实践和思想动态紧密相关的学科,其教学规律和教学方式必然受到人工智能的深刻影响。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它是为人类主体提供服务而诞生的,但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过度依赖技术,也将对人类主体产生负面效应。作为思政课主体之一的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思政课的探索者和遵循者,其主体性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关思政课的成败。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属性不可避免地会作用于教师的主体性,它既为教师的主体性发展带来机遇,但也会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面对冲击,思政课教师要在实践中做出应对,以捍卫主体性,并确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政课教学取得较高的成效。

1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教师面临的主体性危机

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高校思政课教学和思政教育研究的工作,他们的主体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我期望、实践动能、意识状态和存在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人主体性的展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表现为教师在对象化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教学科研的积极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质。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导性,在教学实施改革中的积极创造性,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引导性及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知识权威性。这些主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学成功与否,可以说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直接决定着思政课的教学成效。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具有极强的爆发力,它的智能性必然对人类社会尤其是人的主体性造成一定的冲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更新与进步,其技术运作和成果越来越显示出非凡的智能化和自主性,在某些领域出现了超越人类智能的现象,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不断挑战人的主体地位,庖代个体选择、价值判断及思考,人工智能超大容量的信息和高度自主性使个体的自主性可能会被遮蔽和消解。如果使用不当,它可能影响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思政课是一门与社会价值观、思想动态密切相关的学科,必然在教育主体、教育方式及教育过程等方面受到人工智能发展的全方位影响,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遮蔽与消解。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工智能时代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和个性化弱化了思政课教师的价值观引导功能

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性是思政课的重要属性和功能,教师在教学中担负着引导学生价值观的重要职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步,这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价值,也事关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价值观出现了分歧和偏差,将对大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人工智能技术使得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和特征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和判断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价值观引导功能产生新的挑战。人工智能技术使得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和平台,而是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例如,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渠道,使得信息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出现。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知识信息呈现爆炸式、多维传播; 另一方面由于大数据算法、个人偏好的存在,使得每个人都能获得与其兴趣和需求相匹配的信息,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信息接受者处于“信息茧房”。人工智能技术重塑了社会信息传播格局,为教育信息精准化、差异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可能,对“网生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和行为选择产生了深刻影响[2]。人工智能时代,信息可以通过各种算法传播到它们想去的任何地方,影响它们想影响的不同群体,因此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和个性化并存,社会认知和价值观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

首先,人工智能系统具有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能够在传播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创新。这意味着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内容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持续演变,以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环境,使人们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想要获得的信息和知识,但是人们“在学习了纷繁复杂的知识之后,学习者价值判断的困顿局面并未得到破解,甚至不断‘推陈出新'”[3]。庞杂的信息接收得越来越多,大学生的价值观没有变得更为清晰,反而越发迷茫和混沌。

其次,由于算法推荐、个人偏好等因素在信息传播中易造成“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导致人们接触到的信息范围逐渐狭窄,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信息环境。这种现象在人工智能时代越来越普遍,其造成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认知偏差和观点极化、信息不对称和不平等、对“信息茧房”外部世界的误解等。这些状况的存在极易导致价值判断多元复杂和困顿,进而造成不同群体在信息上的隔离,最终导致对其他群体的误解和偏见,这种隔阂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社会冲突和群体对立。表面上看来,人们在智能时代接收了海量的信息和知识,应该价值认知更全面,但是事实上由于信息丰富性和个性化的同时存在导致受众价值判断更加迷茫、困顿和狭隘。

可见,信息的丰富性、多元性、个性化不一定会让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黄金时期的青年学生做出准确、全面的价值判断,这时更需要教师权威的和被认可的价值引导,以帮助青年学生拨清迷雾,释疑解惑,对接收的信息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对思政课教师主体素养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作为主体也同样面临着庞杂信息的冲击和“信息茧房”的束缚。他们也不可避免会读取人工智能时代海量的不断生成的信息,同样存在着受困于“信息茧房”的情况。在这种态势下,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会出现过度依赖于大数据带来的便利信息,而忽视了主体的思考、分析和判断。“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对象的个体发展限制在刻板的算法规则之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让渡个体权利及主体性,最终沦为技术的附庸。”[4]思政课教师如果只是停留在对智能技术的简单使用上,成为信息的搬运者,忽视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将成为技术的附庸,逐渐失去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功能。高校思政课除了具有教育的一般特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和使命,它需要直面社会的各种复杂问题,并在直面过程中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思政课教学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问题之域。”[5]思政课是培育价值观的核心课程,聚焦的是人的思想和精神领域,“要回答的是人生与社会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根本性的大问题,是集中体现教育政治属性的课程、集中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课程和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5]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对价值观方面的负面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捍卫自身主体性,提升主体能力,不能放弃价值引导的主战场,沦为技术的附庸; 要直面和回答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价值观领域复杂多变、困顿、隔阂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拨清迷雾。

1.2 人工智能的类人性和信息过载威胁着思政课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

教师是主导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起支配作用,这不仅决定着教学的质量,还决定着思政课教学的方向,列宁曾说道,“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同志们,你们非常明白,任何‘监督'、任何‘领导'、任何‘教学大纲'‘章程'等等,这一切对教学人员来说都是空谈。任何监督、任何教学大纲等等,绝对不能改变由教学人员所决定的课程的方向。”[6]确保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学沿着正确方向前行的决定性条件。对思政课教师而言,维系其在教学过程中主导地位的首要是教师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宽了信息来源的媒介,海量的信息和知识不断涌入人们的视野,信息、知识迭代更新加速推进,学生通过各种平台和渠道可以轻松主动或者被动地获得大量的信息,不再只依赖于教师和课堂。因此,教师主导地位危机的出现首先源于人工智能时代信息过载和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在知识迭代更新加速的智能时代,教师有可能失去他所拥有的文化知识和实践知识,因为既有经验在越来越快的创新之下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7]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思政课教师由于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在教学中具有权威性和话语权,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传达信息和价值观念,通过主体知识、信息的优势确立其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人工智能时代为学生打开了信息和知识的大门,为他们提供了广泛地获取知识的机会,知识传播由传统的依赖于课堂教学相长、师生交互传递转变为线上线下、人人参与的知识共建共享模式,教师对于知识的权威性和教学主导性都遭到了挑战和威胁。教师的知识权威性和教学主导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知识的权威性越高,就越有话语权和说服力,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也会增强,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引导教学沿着预定的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提升教学实效性。但是,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工具轻松获得海量的知识和信息,人工智能技术的类人性还让大学生越来越愿意通过技术手段来寻找答案。以前,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知识困惑或者价值迷茫时,更愿意求助教育者; 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尤其是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当学生在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很可能不是再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寻求教师的帮助来获得答案,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人工智能平台去寻找解决办法。目前人工智能平台良莠不齐,尤其是对于思政课教学,平台上信息和价值判断不一定正确,向人工智能平台寻求信息答案不仅学生可能得不到释疑解惑的结果,而且也让思政课教师失去了一次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理论知识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机会。当学生更多依赖于人工智能平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随之减少,教师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思维价值对学生的影响也在减少,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的主导价值也会被逐渐减弱。同时,人工智能的类人性有可能导致思政课教师产生过度的技术依赖,从而导致教育主导权式微。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代表的强人工智能具有不可小觑的信息回应、整合、生成功能,它接收到指令后可以帮助教育者生成一整套教学设计,如果一味地依赖技术,那么思政课教育者就会消解自身的主体性,“教育者的主导权最终让渡给了‘虚拟的人',丧失了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8]

1.3 过度的技术依赖会影响思政课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强智能的出现,对人类主体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科学技术是人类实践活动对象化的产物,其初衷是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但是当人类过度依赖技术时,可能会导致人类思维和能力的“钝化”,弱化人类的主体能力。对于思政课教师,要传授给教育对象的是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完成这些教学目标更需要教师主体能力的发挥,需要调动能动性和创造性。当下随着技术的智能化发展,智慧化的手段也被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中,这些智能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不仅为思政课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便利,而且还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形式。但是如果过度使用和依赖智能技术,可能会导致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被逐渐消解,出现被技术奴役的主体性危机。如在思政课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言传身教,基于对教学大纲、知识体系、受教育者思想动态和价值认知的主体思考、判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出适宜的系统的教学设计,并通过对教学反馈、教学效果的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性,通过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不断的锻炼和强化。随着更多的智能技术和手段的出现,许多人工智能技术和手段被应用在教学中,师生之间许多互动是在众多不同的智慧平台上完成的,不仅如此,智能机器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甚至教学课件等教学相关的资源。如果思政课教师过度依赖技术而“坐享其成”,那么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力必然会受到影响,长此以往教师主体能力将被削弱,失去对思政课教学而言至关重要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换言之,思政课教师如果过分依赖技术形式打造课堂,在教学中一味地偏重使用技术,逐渐将思政课教学工具化、技术模式化,将会使思政课堂变成由各种技术形式组成的单一的机械式的课堂。这样的思政课教学缺乏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这不仅忽视了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本质,而且教师也很难从教学相长中获取教学成就感和价值感,以致影响了教师教学主体性的发挥。智能技术和手段在为教育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会消解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使其迷失在技术和信息的漩涡中,教师可能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使用好智能技术、手段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呈现更好的教学设计、案例,而忽视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导致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现象出现。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尤其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强智能,它不仅仅具有工具属性,还具有类人性和自我生成输出信息的功能,“早已僭越出自身工具属性范畴,与社会系统中的政治、文化、价值等要素交织叠加在一起,正在以内容生成、交互对话、多维应用等方式发挥着意识形态功能。”[9]可见人工智能技术输出的信息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功能。而思政课是向学生传授主流意识形态的课程,思政课教师如果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和平台,势必会受到输出信息所包含的意识形态的侵蚀,这无疑将影响教师主体能动性发挥的方向,事关思政课教学的成效性。这是由于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他的价值意识、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知识修养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方向和效果,决定着能否“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滋养出真善美的胚芽。”[10]现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各国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参与其中,他们推出的智能平台和技术输出的信息知识有渗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风险。“西方资本通过控制生成式人工智能例如ChatGPT、DELL-E等实现剩余价值的增加,以实现资本扩张,附着在技术上的资本逻辑以科技领域为核心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扩张,不仅在国际上抢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而且导致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因这种技术渗透而大打折扣。”[11]可见西方从未停止过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事实的抹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意识形态战、舆论战、话语权的争夺更是异常激烈,思想领域斗争的严峻形势不容小觑。作为思政课教师更是应该发挥主体的政治定力和价值判断力,不能一味地迷恋五花八门的智能技术和平台,要提升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守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发挥创造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被眼花缭乱的信息和技术遮蔽了眼睛。

2 人工智能时代捍卫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对策

技术无罪,教师在人工智能技术中沦陷和主体性的式微,不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之错。智能技术是人类创造的产物,人类既然能创造它,也应该能够学会驾驭它,让它为人类实践活动服务。面对智能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积极主动拥抱智能技术,学会熟练运用智能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另一方面,要捍卫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确立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避免被智能技术操控,以确保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思政课教师不能轻易失去自己的主战场,要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价值和角色任务:教师是主体,智能技术只能是客体,不能“反客为主”;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技术手段和工具只能是“辅助”; 教师可以将智能技术和平台作为教学辅助工具,适度使用并驾驭智能技术,但不能被智能技术奴役。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要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捍卫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

2.1 彰显主体性,强化教育权威,确保思政课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

人类创造出智能技术本身是人类在实践中主体性的彰显,它是为人类提供服务而诞生的,所以救赎人类在技术中主体沦陷的是人类自身,因为人具有主体能动性; 而正是因为人具有主体能动性,他们才在实践中创造出技术。人的主体能动性决定其具有自我意识、批判反思能力和实践自主行动能力,所以人是能够驾驭技术而不被技术所吞噬的。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 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2]人工智能技术是人类主体实践活动对象化的产物,人类的活动是能动性的、创造性的活动,作为主体的人要能够自如驾驭智能技术,追求自我主宰,不被技术“异化”,冲出人工智能技术设置的“信息茧房”。为了避免成为智能技术的奴隶,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弘扬主体价值,强化教育权威,守住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在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更应该注重学习和不断提升能力、修养,突出自身人格品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体价值,提高教育权威,增强使学生信服的力量,在意识形态和价值传输中征服学生。教师出现沉迷于使用智能工具而消解主体性的行为是由于教师忽视了自身的主体价值和教育权威,只是机械地完成思政教学,缺失主体能动性、主动性; 只追求和重视教学形式和工具,而忽视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本真的追求; 只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教学创新性发展; 只看重知识的输出,而忽视了对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引导。

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要重视主体价值的发挥和教育权威性的树立。思政课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意识形态性和时代性,决定了它不仅仅只是政治理论知识的输出,即“是什么”,还有关于“为什么”的发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13]“‘解疑释惑'的本质规定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及思政课教学的开展,要有更为自觉的问题意识。”[14]思政教师要承担起帮助学生解答“为什么”之责,确立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发挥引导价值,在释疑解惑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导向。当今社会,不仅智能技术日新月异,世界也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阶段,不同的意识形态、复杂的舆论思潮、鱼龙混杂的各种信息交织在一起,这些必然会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判断、思想状况、思维意识产生不小的影响,可能造成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判断上的迷茫和疑惑,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迷茫和疑惑,正确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和作出正确价值选择。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中确保教育权威,彰显主体价值,超脱智能技术工具束缚,在成就自我的同时,用自身业务和知识优势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积极回应和解答学生的疑问,传导主流意识形态。

2.2 制定相应政策,规范思政课教学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不过度依赖技术

随着越来越高效、便捷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应用智能技术服务人类生产、生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和教学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手段也会在思政课教学中使用。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5]一项科学技术对于人类发展,使用得当就会实现它正面的价值; 使用不当就会走向反面,呈现负面作用。因此,面对新技术的出现,为了防止它的负面作用,逃避和无视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学会善用技术,利用人工智能为思政教学赋能是大势所趋,在思政课教学中适当使用智能技术可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但是我们在使用技术时要坚定一个原则,即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智能技术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为了贯彻这一原则,保障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育权威,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教育规律制定相应的制度,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规范使用智能技术辅助思政教学。“人类道德发展不是一个可以完全数据化、智能化的领域,必须经由教育引导才能实现。这是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无法被替代的另一重要原因。”[16]思政课教学向学生传递的是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想,教师的主导动能、主导实效及业务素养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际成效,决定着能否正确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首先,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程序,严格把控被应用到思政课教学中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被应用到思政教学的人工智能技术要经过价值甄别和理性删选。技术都是被具有一定价值观的主体设计出来的,是主体对象化活动的产物,带有创造者的价值偏好和观念意识,本质上都体现了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思政课教学是关于思想和价值观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的技术和平台必须经过谨慎鉴别、严格把关和删选。能够应用到思政课教学的智能技术和教学平台要保证是符合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应厘清技术与教学的关系,框定思政理论教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界限,确保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意识形态的主战场不能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左右。不可否认,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能够为人类发展带来便利,这是建立在技术被合理使用的基础之上,如果在“技术至上”的理念支配下过度使用和依赖技术,就会走向歧路,被技术支配,逐渐消解主体性,导致出现技术异化现象。思政课教学更是有别于其他教学,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必须有相应的边界和规范,避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教师在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评价过程等教学环节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平台时除了要符合教学大纲的相应要求,也要按照相应的制度规范有限度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不能放任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主导性力量。在制定规范和政策时要坚持人工智能是教学辅助工具,教师是主导的原则,在实践中科学地探讨在思政课教学环节和智能技术结合的边界和时机。思政课教学中使用任何技术工具的目的是贯彻“立德树人”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将导致思政教学偏离正确方向。教师不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机械使用者,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创造者,通过约束和规范,教师是可以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思政课教学服务的。

2.3 建立常态化培训制度,助力思政课教师持续学习成长,提升主体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未来要做到不被技术控制和奴役就需要人们一直保持学习的能力,人类只有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跟上人工智能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驾驭人工智能技术。尤其面对能够完成自我生成输出信息的强人工智能,人类要保持持续的学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主体性不被消解,不沦为技术的附庸。由于思政课的特殊性,思政课教师更是要保持不断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主体能力和专业素质,保证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首先,应注重对思政课教师智能技术相关数字化能力的培训,保证其跟上时代和技术发展的步伐。“加速教师的知识更新,让教师的教学能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对思政课教师而言尤为重要。”[17]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学习、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了解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能够在有需要的时候熟练操作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思维新、视野广”,就不能将人工智能技术拒之千里。思政课是和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的课程,需要在时空上跟上浩浩荡荡的发展大势,人工智能技术是当下科技发展新成果,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思政课教学不能拒绝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教师要主动自觉学习如何使用它,用技术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生动性。思政课要向学生传授思想、意识、价值观,它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而青年学生是最喜欢新鲜事物的,要让学生有兴趣主动接受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运用最新的技术工具辅助教学是有效的方法。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自觉参加相关培训,系统学习、使用技术,增强对技术属性的了解,提高辨别和理性选择技术的能力,厘清技术在思政课中运用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时机。教师通过相关培训和学习,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熟识这个“教学辅助工具”,根据教学需要做出恰当的选择,更好地发挥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性,彰显对技术的主导权。在持续不断的培训学习中,教师不断提高数字化素养和实践技能,增强理性自觉,从鱼龙混杂的浩瀚信息中甄选价值正确、可以应用到思政课教学的案例、最新的社会动态,解答学生的时代之问,廓清价值迷茫,创造性启发、引导学生在面对是非时作出正确的选择,发挥学生主体的自觉性,使其敏锐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其次,要注重对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培训。面对数字智能化推送的海量信息,教师更要夯实功底,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吸收新的业务知识。这包括国内外发展的最新走势,主流意识形态的最新动态,政治思想的最新发展状况,提高理性分析能力,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只有功底足够深厚,才能在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海量信息的冲击之时,依然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性,主导教学,不被技术和信息湮没。思政课教师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跟上智能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有组织的培训和研讨学习,不仅能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归属感,也能够丰富和更新他们的知识储备。教师主导作用能否发挥与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有关。思政课对教师的理论功底要求比较高,“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18]不仅如此,思政课教师需要对社会发展最新形势、最新思想动态有清晰的把握,这些也可以在培训和研讨中得到实现。思政课教师要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精心研究经典,夯实理论功底,紧跟时代,开阔视野,积极思考当下局势,创新思维,提高政治站位,以身示范,提升主体素养和主体能力,以高度的主体自觉性去善用技术,创新思政教学,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冲击,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3 结 语

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高校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迎接新技术的加入,不回避运用技术辅助教学; 另一方面要保持高度的主体自觉性和理性思维,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任何技术的创造和使用都应该为人类带来福祉,人类要利用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只能起辅助性的作用,它不能够离开教师主体的主导和控制。随着智能技术发展的程度越来越高,对思政课教师主体的能力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高主体能力,才能确保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除了要制定相应智能技术使用规范,还要通过培训、学习提升思政课教师主体业务能力,弘扬主体性,同错误思潮、观念和价值观做斗争,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