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乡村聚落研究进展分析 [PDF全文]
(浙江科技大学 a.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b.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杭州 310023)
【目的】梳理和揭示乡村聚落研究的演进脉络及关键研究点。【方法】首先,检索和筛选国内外乡村聚落相关学术文献,采用文献归纳法来确定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研究议题; 其次,采用软件Citespace生成论文出版数量图、作者共现图、关键词共现图、突现图和时间线图,分析不同年份的研究活跃度,了解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发展脉络。【结果】 1)国外乡村聚落研究进程经历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拓展变革和转型重构4个阶段; 国内经历了萌芽、复兴、发展与多元化4个阶段。2)国外乡村聚落研究注重微观乡村社会学和行为科学; 国内重点关注空间格局特征、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3)国外乡村聚落研究方法集地理信息技术、人道主义实证研究和计量经济学建模于一体; 国内则更多地依靠地理探测器、回归模型及空间分析工具。【结论】本研究结果揭示了乡村聚落的发展趋势,为优化城乡聚落的规模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Analysis on research progress of rural settlements based on Citespace
HUANG Yangfeia,b, HUANG Xinyaoa, SHEN Mina
(a.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Center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Zhejiang, China)
[Objective] It is imperative to trace and elucidate the evolutionary pathway and pivotal research foci of rural settlement studies.[Method] First, academic literature on rural settl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was collected and screened to determine the main topics and trends of the research field by means of literature summarization; then, the Citespace software was harnessed to make graphs of quantity of published papers, author co-occurrence, keyword co-occurrence, keyword emergence and keyword timeline, analyze research active level in different years and shed light on the field's key ideas and progress.[Result] 1)The research proces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foreign countries has undergone four stages of germination, initial development, expansion and change,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stages are germination, renaissance, development, and diversification. 2)Foreign research of rural settlements focuses on micro-rural soci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domestic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patterns,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3)Foreign research methods incorporat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uman research, and econometric modeling; domestic research heavily relies on geography probes, regression modeling, and spatial analysis tools.[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optimizing the scale system of urban-rural settlements.
引言

乡村聚落作为经济与文化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涵盖了模式、尺度及结构等多个维度[1]。在全球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乡村聚落面临着分化与重构的挑战,这为乡村地区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如何高效且可持续推进乡村发展的课题。因此,深入理解乡村聚落的规模特征、形态特点、空间布局及结构要素,并据此明确乡村发展定位,这对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乡村聚落及其发展,研究者从多学科视角出发,构建了涵盖乡村地理学、乡村社会学、乡村经济学及乡村生态学的综合理论体系[2]。当前研究聚焦于乡村聚落变迁的驱动力、区位选择、布局优化策略、景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整治潜力评估及分类模式探索等方面[3-4]。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空间结构差异逐渐凸显[5]。至20世纪90年代,研究视角拓展至历史学与民俗学,关注传统民居文化; 进入21世纪,则侧重于乡村聚落的定量研究和空间分析。近年来,研究在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6-7]、居住格局动态演变[8-9]、人口外流引发的住宅空心化现象[10-11]及乡村聚落整合策略[12]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本研究梳理近20年来国内外乡村聚落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分别评述国内外研究历程、内容方法,分析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探讨面临的关键问题及未来趋势,旨在为乡村聚落研究与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1.1 文献检索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科技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核心文集2000—2023年间发表的关于乡村聚落的文章为主要检索对象,对“乡村聚落”“聚落格局”等具有代表性且能涵盖研究核心内容的关键词进行检索。筛选出英文与中文论文共1 953篇,整理后得到英文文献482篇,中文文献605篇。根据研究领域中内容重复和范围不全面,排除不可用英文文献135篇、中文文献146篇。通过评估文献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包括作者的学术背景、期刊的影响因子、文献的引用次数)、文献与研究主题的相关程度(包括文献的主题、摘要、关键词等是否与研究主题相符)、文献的创新性和新颖性(包括文献是否提出了新的观点、方法或数据)、文献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包括文献中的研究结论是否可以为本研究提供参考或借鉴)等,排除英文文献170篇、中文文献290篇,筛选出与乡村聚落相关度较高的英文文献177篇、中文文献169篇,并对这346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筛选完成后,对剩余文献的主题、方法、结果等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不同文献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和分析,深入了解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最终确定引用文献数量52篇,其中英文文献21篇,中文文献31篇。文献检索与筛选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文献检索与筛选情况<br/>Fig.1 Literature search and screening

图1 文献检索与筛选情况
Fig.1 Literature search and screening

1.2 数据分析

利用可视化科学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对国内外乡村聚落的研究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13]。对WOS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选取的核心期刊相关论文进行综合分析,并以折线图来表示论文出版数量变化趋势,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英文文献数量逐年递增并在2022年达到顶峰,发文数量超过1 300篇,中文文献数量增长较缓也相对发文较少。

图2 2000—2023年乡村聚落论文出版数量<br/>Fig.2 Quantity of papers on rural settlements published from 2000 to 2023

图2 2000—2023年乡村聚落论文出版数量
Fig.2 Quantity of papers on rural settlements published from 2000 to 2023

利用Citespace对作者共现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国内李阳兵和王宏卫等在研究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且王盼和杨胜天等与其他研究者合作频繁; 国外Salvati在该领域中影响力最高,并与其他研究者保持紧密合作,其次是Jiang和Egidi。

图3 作者共现图<br/>Fig.3 Author co-occurrence

图3 作者共现图
Fig.3 Author co-occurrence

利用Citespace做关键词共现分析,探究不同时间段内关键词出现频率及其显著增长情况,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国内研究聚焦于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景观格局和影响因素等方面;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聚落的模式、人口和土地使用等方面。

图4 关键词共现图<br/>Fig.4 Keyword co-occurrence

图4 关键词共现图
Fig.4 Keyword co-occurrence

利用Citespace做关键词突现分析,以揭示研究领域的热点变迁,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国内早期侧重于乡村聚落景观格局,中期逐渐过渡到乡村聚落格局特征、空间分化与影响因素研究,并利用新技术遥感影像进一步分析; 近年来研究重心进一步聚焦于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及空间格局优化。国外早期更关注城市与地域发展,中期逐渐过渡到能源、驱动力和居住形式等; 近几年更加关注聚落的定居点及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利用Citespace做乡村聚落关键词时间线图分析以展示不同时间段内研究主题或领域的发展脉络,结果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国内乡村聚落的研究中,景观格局节点最为突出,表明其仍为当前国内乡村聚落的研究热点,其次是驱动机制和影响因素,但对聚落演化方面的关注较少; 国外乡村聚落的研究中夜间灯光关键词占据主导,说明国外更倾向于利用遥感数据来分析乡村聚落,其次是演化模式和农村空心化,对沿河流聚落的研究较少。

图5 关键词突现图<br/>Fig.5 Keyword emergence

图5 关键词突现图
Fig.5 Keyword emergence

图6 关键词时间线图<br/>Fig.6 Keyword timeline

图6 关键词时间线图
Fig.6 Keyword timeline

2 结果与讨论2.1 乡村聚落历史阶段发展研究

国内外乡村聚落研究发展历程见表1表2。由表1可知,国外关于乡村聚落研究始于19世纪,早期研究集中在乡村聚落的形态与空间分布,后来转变为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和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14-16],其发展历程可分为4个阶段。萌芽起步阶段,主要探讨聚落形态、形成因素、发展过程与条件; 初步发展阶段,关注聚落的形成、分类、功能和规划,中心地理论对乡村发展和空间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拓展变革阶段,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自然因素对聚落形态及空间结构的影响; 转型重构阶段[17],关注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及聚落模式与形态的演变[18-19]。由表2可知,受国外研究影响,国内研究萌芽阶段关注聚落与土地利用关系、居住与地理环境关系; 复兴阶段[20]则进行土地调查与整治[21-22]; 20世纪90年代后,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23],面对耕地垄断、生态破坏、空心村等问题[24],国内转向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形态特征、影响因素及优化调控等研究,由单一地理学转向多学科融合,并引入新技术与新方法。总体而言,国内外乡村聚落研究经历了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研究方法从定性分析向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研究内容由自然因素逐渐转向社会因素,研究范式上由空间分析转向人文-社会-空间一体化分析。

表1 国外乡村聚落研究发展历程
Table 1 Foreign research process of rural settlements

表1 国外乡村聚落研究发展历程<br/>Table 1 Foreign research process of rural settlements

表2 国内乡村聚落研究发展历程
Table 2 Domestic research process of rural settlements

表2 国内乡村聚落研究发展历程<br/>Table 2 Domestic research process of rural settlements

2.2 乡村聚落的内容体系研究2.2.1 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国外学者对乡村聚落的研究广泛而深入,宏观与微观层面并重,重点探讨地域形态、空间分布、区位条件等[25]。研究内容不仅涉及聚落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26],还探讨了乡村聚落和农业之间的关系[27],以及旅游开发改变聚落规模及功能等行为[28]。国内研究同样成果丰硕,不仅分析了乡村集聚分布特征[29],传统聚落的历史景观构成及其空间格局特征[30],从“三生”功能、社会发展水平及用地态势多个维度探索乡村聚落发展潜力[31],还探索了乡村聚落时空演变与居民点的延伸、消亡过程[32]。由于乡村聚落的快速发展,国外研究日益多元化,国内研究则主要从区位、空间特征、形态属性及区域和微观层面等进行研究。

2.2.2 乡村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国外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成果丰硕,其发展经历了缓慢起步、变革拓展和全面发展3个阶段。缓慢起步阶段,研究者运用地理学来研究聚落形态类型和空间形式[33],按照形态分类并揭示其与自然和人文的关系[34]; 变革拓展阶段,政治学、心理学、地理学等相关领域交叉融合,研究者开始从社会变迁[35]、政治地理学[36]、人类学和民族学[37]视角剖析聚落形态特征及其演变; 全面发展阶段,则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平台、空间句法、计算机技术与分形理论相结合来分析聚落空间结构的变化。国内研究则涵盖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宏观层面,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来探究聚落空间分布特征[38]; 中观层面,研究聚落选址、形成机制[39]、空间特点和地域特色、空间秩序与场所精神[40]等,并探讨现代农业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影响[41]; 微观层面,分析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态特征[42],以及巷弄、院落、建筑等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形态特征[43]。当前,聚落形态研究正由单一学科转向多元视角,从物质形态描述深入到内在规律探析,但内在规律研究仍多依赖于主观描述。因此,可从不同层级对研究区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解析。

2.2.3 乡村聚落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国外早期对乡村聚落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加速,研究逐渐扩展到国家政策、人口迁移、人口行为、乡村空间多样化、乡村社会经济转型等方面。国内研究指出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重自然与经济社会因素影响。在山地丘陵地区,大数据、土地利用转型、政策制度改革及新业态的发展等因素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影响日益显著[44]; 沿海地区则受耕地与道路区位优势因素影响显著,乡村聚落发展速度较快[45]; 此外,道路交通可达性也是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46]。乡村聚落发展受到多元因素驱动,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及新兴因素等,且不同地域的乡村聚落主控因素各异,故研究需结合具体地域特点来进行。

2.3 乡村聚落的研究方法体系

国外早期研究乡村聚落时,多采用现象描述与解释的方法,定性阐述聚落特征、类型与职能、形成发展及其影响因素。随着技术与方法的革新,乡村聚落研究步入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新阶段。进入21世纪后,国内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辅助[47]104,显著提升了乡村聚落空间分析的精准性,促进了乡村聚落研究的发展。研究者利用遥感解译数据[48]、地理探测器技术、ENVI(environment for visualizing images,遥感图像处理平台)及Logistic回归模型[47]105等探讨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和影响因素。总之,研究方法日趋科学严谨,但仍缺乏对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空间上影响力异质性的探究,定量研究尚停留在对聚落形态的表面描述,缺乏更深入的探讨。因此,应在熟练运用量化方法的基础上科学探究聚落形态的深层规律。

2.4 研究趋势

未来乡村聚落研究应采取跨学科方法,融合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理论和方法,全面解析乡村聚落复杂现象,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引。深化对社会文化因素的理解,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需探讨如何维护和促进乡村聚落的文化多样性与地方特色。同时,乡村重构研究应聚焦于规划与政策干预,实现乡村聚落的经济复苏、社会稳定及环境可持续发展。

2.4.1 关注社会学研究视角

国内传统乡村的社会关系根植于血缘和地缘,乡村因缺乏核心的“人”与生产活动而逐渐变迁,应加强从社会关系网络视角研究乡村聚落发展特征与空间演变的影响[49]。基于社会学视角的乡村聚落研究深入且多维,主要聚焦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等方面。社会结构研究重视人口构成、家庭结构与社会组织等; 社会过程包含形成、发展、变迁与消亡等阶段,受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 乡村聚落发展规律受历史、文化与经济等因素影响,研究旨在揭示其规律以理解未来走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及乡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乡村人口的流动将持续变化。部分高素质人才回流乡村,带动乡村创新发展,同时老年人口占比将进一步增大,从而对乡村养老服务等社会结构产生新的需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乡村发展将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更强调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产业转型。在发展规律上,乡村聚落将在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需求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应更加注重挖掘和保护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将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和发展中,增强乡村的文化魅力和认同感; 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入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发展效率,实现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传统社会联结日益弱化的背景下,有必要研究乡土文化对乡村聚落建设的影响,为乡村聚落优化实践中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

2.4.2 关注乡村重构

近年来,乡村重构议题在学术界备受瞩目,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经济和空间3个层面。Kiss指出,重构涵盖3层意义,包括经济、社会与政治体制等组织形态的转变[50]。乡村聚落空间的重构体现在农村居民点形态的持续整合与升级、用地规模的扩张及交通依赖性的增强。这一过程不仅涉及生产空间的调整,还包括生活和生态空间的重构。在乡村重构过程中,政府作为主要驱动力,虽然自上而下的规划具有高效和快速建设的优势,但可能会忽视农户的意愿和需求。农户的重建意愿、家庭结构、政策认知及邻里关系等因素,都会对重构进度产生影响。因此,乡村聚落空间的改造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并充分考虑农户的主观需求。乡村聚落空间的重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政府、社会、农民等多方力量协同努力,共同推进乡村空间重构,以实现城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除空间重构外,研究者亦开始关注乡村聚落文化的重构和振兴[51]。面对乡村空间结构变迁、市场经济冲击、外来文化渗透及农业产业地位的转变,乡村文化遭遇碎片化、缺失化等困境,应从新型城镇化视角寻求乡村文化重构路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价值体系[52]

3 结 语

本研究基于软件Citespace,全面分析了乡村聚落的研究进展,涵盖了国内外研究方法、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通过文献归纳法与可视化分析工具,梳理了2000—2023年间关于乡村聚落的1 953篇文献。选取的数据来自WOS和CNKI数据库,分析了文献的出版数量、作者共现、关键词共现、突现和时间线等,揭示了不同学术视角下的研究进展、热点领域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乡村聚落的演变和影响因素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Citespace的分析功能有效呈现了不同年份、区域和主题的研究动态。

国外的乡村聚落研究经历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拓展变革和转型重构4个阶段; 而国内研究经历了萌芽、复兴与发展3个阶段。国外研究注重微观乡村社会学、行为科学及乡村聚落的景观格局、演化影响因素等;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格局、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等,尤其是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国外研究方法上更多依赖于地理信息技术、计量经济学建模等技术; 国内研究则倾向于使用地理探测器、回归模型及空间分析工具。

国外乡村聚落研究历经多个阶段,在萌芽起步阶段主要对乡村聚落的形态和空间分布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聚落地理学理论基础; 初步发展阶段关注分类、功能、规划等问题且受中心地理论影响较大; 拓展变革阶段研究方法融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探讨自然因素影响; 转型重构阶段关注社会群体生活方式影响并转向多学科综合研究。国内乡村聚落研究历程同样,萌芽阶段重点探讨聚落与土地利用关系及地理环境对居住的影响; 复兴阶段结合地理工作者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县级农业区划; 发展阶段加深人地关系研究,涉及聚落空间分布等多领域且引入新技术与多学科交叉研究; 近年来进入多元化阶段,研究领域日益多样,开始关注乡村聚落的社会、经济、生态多维度发展。

空间格局上,国内外都关注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别是乡村聚落与土地利用、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联。形态特征上,国内外研究都关注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尤其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理论方法来解析聚落形态与其环境、历史背景的关系。影响因素上,国内外不断深入对乡村聚落形成机制、社会文化及环境因素的研究,尤其是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等)来分析乡村聚落的发展演化。

未来研究应注重跨学科融合,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经济学与空间分析的结合,以应对乡村聚落研究中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生态环境挑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