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与创新 [PDF全文]
(浙江科技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杭州 310023)

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作为丝绸之路上一门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纹样造型、工艺技法、考古价值、民族特征都具有传承的必要性。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维吾尔族刺绣的现状和瓶颈,探讨维吾尔族刺绣传承和创新的方式,挖掘传承者及传承地域背后的现实问题,探寻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应用前景,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建立完善的维吾尔族刺绣产业。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Xinjiang Hami Uygur embroidery
KONG Jia
(School of Desig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Zhejiang, China)

Xinjiang Hami Uygur embroidery is a uniqu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n the Silk Road. It boasts the value of inheritance in pattern sculpt, technique, archaeology, ethnic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bottleneck of Uygur embroidery were analyzed, elaborating on the ways of it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probing into real problems behind inheritors and heritage areas,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Hami Uygur embroidery, and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a view to establishing the complete Uygur embroidery industry.

引言

在古丝绸之路的地图上,新疆的哈密地区曾被标注为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是儒家、道教、佛学、伊斯兰文化的交汇之地[1]。该地区的维吾尔族刺绣被赋予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混血基因”,蕴含着华夏文明和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的交融特质,也记录下民族的灿烂历史,是众多国内外研究者的素材。因此对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民俗特征入手对维吾尔族刺绣进行表征的探寻,如瑞典东方学家贡纳尔·阿尔弗雷德·雅林对维吾尔族服饰及用品的外观研究,德国勒柯克在新疆实地调查基础上撰写的有关维吾尔族服饰、手工艺等方面的书籍; 从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史料考古[2-3]; 从刺绣工艺和纹样符号等方面解读维吾尔族刺绣。2008年,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被赋予了另一重身份,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员。因此,对于这项古老技艺的关注点,将趋向于保护机制和传承方式的研究。本文以此出发,结合具体实例,从传承和创新的角度解析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路径。

1 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起源与发展

新疆地区的刺绣始于汉朝,盛于唐、清,至今仍保留着多种刺绣类型[4]。而自古被誉为“西域襟喉”的哈密地区,赋予了维吾尔族刺绣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格表象以及蕴含其中的民族情谊。1978年在哈密五堡22号墓考古中发现的毛绣残片(图1),属于距今3 200多年前青铜时代晚期的陪葬品,是国内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绣品,其表面为组织结构较为疏松的平纹结构,以织一梭绣一针的方式,表现出规整的三角形纹样[5],显示出史前时期新疆毛绣技术的精湛技艺,记录了该地区原生刺绣文化的初始。东汉《后汉书·西域传》:“伊吾地宜五谷﹑桑麻﹑蒲萄”,记录了桑蚕业从内地传入哈密的情境,带动了该地区刺绣产业的发展。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新疆哈密扎萨克和硕亲王额贝都拉喜爱苏绣和京绣的华丽精美,邀请绣娘传授刺绣技艺,丰富了维吾尔族刺绣的针法和表现形式[6]。如维吾尔族镶边平金绣花卉纹黑绒女马甲(图2),借鉴苏绣中的平金绣工艺,袖口和衣边被精致的如意纹样包围,通过华丽和饱满的花卉图案展现出维吾尔族先辈对生命的热爱; 维吾尔族女士刺绣高跟鞋(图3),以艳丽的色彩搭配,满花的构图形式,以辫绣突显立体感,展现出热情奔放的审美特质。由此可见,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既保留着本民族的个性,也呈现出汉文化中的纹样符号(如蝙蝠、如意、卷云纹和各种汉文字)[7],同时还融合了苏绣的刺绣工艺,这是研究丝绸之路刺绣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

图1 红地三角纹毛绣残片<br/>Fig.1 Red ground triangle wool embroidery fragments

图1 红地三角纹毛绣残片
Fig.1 Red ground triangle wool embroidery fragments

图2 维吾尔族平金绣马甲<br/>Fig.2 Uygur waistcoat with golden couching stitch

图2 维吾尔族平金绣马甲
Fig.2 Uygur waistcoat with golden couching stitch

图3 维吾尔族女士刺绣高跟鞋<br/>Fig.3 Uygur female embroidered high heels

图3 维吾尔族女士刺绣高跟鞋
Fig.3 Uygur female embroidered high heels

近代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疆建立了毛纺织厂和丝织品厂,人们对刺绣类产品的使用率逐渐减少,使用价值变小。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浪潮让绣娘们寻找到致富的途径,维吾尔族刺绣的经济价值复苏。尤其是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8]后,政府部门的支持,让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所蕴含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得到了关注:它融合了多元的民间刺绣工艺手法; 具有地域特征的纹样构成; 体现丝路文化的历史考古价值; 显示出维吾尔族人民的民族意识,蕴含了民族审美特征、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精神文化需求,是丝绸之路上一颗宝贵的“活化石”,值得保护和传承。

2 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

目前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以“减法”的形式,追求高效能和市场化,将机绣工艺替代传统手工刺绣,形成产业化规模[9]。其正面效应在于节省人力成本和时间效能,让刺绣产品普及化。负面影响是产品的同一化,大量的模仿和复制缺少了“温度”和“情感”; 且机绣所使用的是光泽性好、坚韧度高的化纤机绣线,手感较硬,缺少天然纤维所具有的弹性和柔软度; 机绣效果针脚均匀,但线迹过于精密,缺少手绣图案的生动多变。二是以“等号”的形式,延续祖辈对技艺的口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多见于较为贫困的地区,如哈密地区的天山乡,本身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但当地从事维吾尔族刺绣的绣娘人数较多(还包括身患残疾的绣娘),且具有高超的刺绣技术。但刺绣传承仍以零散的家庭为单位,并以女性为主要传承对象。绣娘作为传承者,其身份多为家庭主妇,刺绣是她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形式或增加个人收入的途径[10]。因此绣娘们缺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正确认识和一定的文化认知。这种传承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极易受到经济条件和家庭因素的影响。这两种客观存在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提升和发展。

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既包含着历史,也涵盖了现在,更指向未来[11],它的传承不能完全依赖于家族式的口口相传,或完全工业化的流水线模式。维吾尔族刺绣需要从自身出发,与多方联动,与创新相结合,以活态的传承方式体现其原本的活力和存在的价值[12]。因此,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时代发展潮流,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实现可持续的传承方式,是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在探索的目标。从开发刺绣的经济效益到实现刺绣的民族价值[13],给保护和传承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各部门也在积极探索适合于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模式。2016年3月,国家文化部在新疆哈密设立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在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动之下[14],开启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创新传承新路径,旨在振兴传统手工艺、培养传承者、带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传承的具体任务包括:复活失传已久的原材料(如传统哈密维吾尔族刺绣过程中,以原始工艺方法制作和染色而成的丝线); 研究并提炼新疆哈密地区的民族图案元素(走访博物馆、刺绣研习所、图书馆、文化馆以及当地刺绣藏家); 坚持手绣的传统刺绣工艺; 激发本地传承人的创新能力(以传授设计思路、配色方法及提升时尚感受力为主要方式); 改善当地绣娘的生存现状; 提升维吾尔族刺绣产品的行业现状,在物质上保证传承的延续; 为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提供展示和推广的平台。

3 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创新设计

复苏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传承这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刺绣工艺,让其更具有活力和朝气; 对接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状态,提升刺绣产品的社会认知度[15]。这些是对这门古老技艺进行创新设计的要点。在创新过程中以科学和系统的设计研发体系(消费者需求、产品定位、品类规划、创意构思、材质选择、工艺制作、品牌导入、市场拓展)为主导,改变传统刺绣手工艺者以经验为判断依据的创作方式。

3.1 消费者需求

当代中国的新兴消费力量并不完全以年龄作为划分的标准。多元化的风格、独特的产品、多方位的营销策略让一些年轻的品牌异军突起。比如创建于2014年的服饰品牌“密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因”,致力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在淘宝天猫的网络销售平台上已拥有八十多万粉丝。同时,该品牌还通过电视娱乐节目、网络社交媒体、明星推广等宣传方式,传播具有正能量的时尚价值观,让千禧一代的青年人逐渐了解服饰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基因”。品牌之所以在年轻人中受到追捧,更离不开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时代审美特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化、年轻化,是品牌的设计主旨。因此在品类规划时,设计师更关注于当代人的日常穿着方式和生活状态。这些因素促成了该品牌参与到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项目中,并作为其中一个典型案例,代表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在当代消费趋势中的重要性。

3.2 产品定位

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源于维吾尔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大量出现在传统民族服饰和日常生活用品中,在实用价值中体现出艺术的美感,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它同样能发挥出独特的魅力。而维吾尔族刺绣所具有的原始粗犷感、浓郁的色彩、强烈的立体效果,将成为产品的风格主导。为了保留其原生状态,设计师采用传统的材料、工艺表现具有维吾尔族风情的时髦服饰,以“折衷”的方式将传统刺绣转化为装饰手法。转化后的刺绣依附于现代服饰产品而获得新生[16]

3.3 创意构思和材质工艺3.3.1 刺绣图案的继承和创新

其一,对刺绣图案的题材进行拓展。在调研中发现,宗教信仰是影响哈密维吾尔族刺绣题材的重要因素。在接受伊斯兰教之前,当地服饰上也曾出现过人物、动植物、几何、文字等丰富的图案元素,但伊斯兰教中对偶像崇拜的禁止和严格的教条约束,让人物和动物纹样逐渐消失。设计师在进行主题延伸的同时,也可挖掘历史中曾出现过的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图案。比如以当地特色瓜果为素材创作出的蜜瓜、葡萄、石榴纹样; 山羊、蜻蜓等动物形态; 以维吾尔族文化生活为灵感的武士形象、民间器乐和庆典时的鸡舞造型等。图案灵感源自哈密地区富饶的土地和能歌善舞的人民,既丰富了创作题材,又体现出当代新疆的幸福风貌。

其二,对题材进行造型提炼,并对传统纹样进行再设计。传统维吾尔族刺绣构图饱满,聪慧的绣娘们提炼出物象的抽象形态,常以“十字形”“对称形”“卍字形”“回字形”组合构图。在还原传统的同时,设计师也可在传统的图案布局中加入一些变化,比如不对称的纹样构成形式、醒目的单独纹样等,以刺绣图案体现产品的视觉中心。但在造型的提炼中仍需保留最本真的视角,还原事物简洁的轮廓,展现生动的姿态和形象特征,突显出质朴纯粹的图案特点。

其三,用色彩碰撞出当代审美。传统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用色会根据穿戴者不同的性别、年龄以及场合进行区分。在维吾尔族的色彩故事中,蓝色属于成熟的男士; 红色象征青春洋溢的年轻女孩; 黑色是常用色,也代表了长者的沉稳; 而白色象征光明,与信仰有关,至今仍是维吾尔族传统服饰中的主要色彩。设计师可保留维吾尔族服饰中的常用色,并强调这种明快的色彩对比效果,诠释出大胆果敢的用色方式。

其四,用多元的材质和刺绣工艺混搭出时尚感。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所用的传统绣花线为丝线和棉线。其中丝线作为最主要的材料,具有良好的色泽度,还可调整捻搓的丝线股数,绣出或粗犷质朴或精致细腻的不同风格; 而棉线的表现效果更为原始。此外,金银绣线、丝带、珠子、亮片甚至羽毛都可幻化成图案中丰富的质感,用平针绣、乱针绣、贴布绣、织带绣为主要刺绣方法,并结合手工钉珠等装饰技法,表现出强烈的层次感和肌理效果。

图案是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创新设计的重点,这一过程体现了对传统图案的继承,也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特征,通过对图案题材、造型、色彩、材质、刺绣工艺的逐一研究以及融合创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件件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又兼具哈密维吾尔族传统神韵的刺绣作品。如葡萄图案刺绣(图4),灵感来源于哈密地区的特色水果,用艳丽的玫粉色系替代葡萄原本的颜色,与底布中玫红几何色块形成呼应,显现出娇丽的女性情调。葡萄的造型自然,用断续的蓝色绣线勾勒出饱满的果实形态,渲染出晚霞浸染的光晕,葡萄叶被勾画成维吾尔族最爱的花朵形态绽放于枝头,多股丝线混色排列,以乱针绣的形式表达出如印象派画作的油画笔触。“鸡舞”图案刺绣(图5)灵感来源于哈密民间的一种庆典舞蹈,“鸡舞”源于维吾尔族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传统“鸡舞”的舞者头戴面具,模仿鸡的动作,诙谐幽默富有感染力。设计师提炼出舞者夸张的姿态和炯炯有神的公鸡造型,故意追求一种不平衡的结构体现舞蹈时的动感,仿佛感受到木卡姆音乐响起时那带有节奏感的跳跃和翅膀的扇动。图案的主体色彩源于维吾尔族传统服饰中“尚白”的特点,点缀热情的红色,表现出跃动的节日气氛。刺绣工艺中以较为精致的平针绣为主,模仿羽毛细腻的质感,连舞者所穿的靴子也被细细刻画出彩色的菱形图案,并用渐变色珠片层层叠加,突出翅膀挥舞时的光泽和动感。图6中的艾捷克为流行于哈密地区的特色民族器乐,也是“鸡舞”表演中木卡姆音乐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起源于新疆维吾尔族民间,传说它由丝绸之路上遥远的波斯古国传入,记载着丝路上的文化传播。艾捷克是一种弓弦乐器[17],设计师不仅提炼出外形还加入了仿生的装饰手法,把球形的琴筒联想成红润的石榴,把底部的琴托转化为鱼尾造型,还盘绕着花卉和绿植加以装饰。红与绿的对比色调充满了浓郁的维吾尔族风格。刺绣中采用多股丝线和棉线,并加入各种珠片、珠管、珠链体现具有立体感的图案效果。

图4 葡萄图案刺绣<br/>Fig.4 Grape embroidery

图4 葡萄图案刺绣
Fig.4 Grape embroidery

图5 “鸡舞”图案刺绣<br/>Fig.5 Chicken dance embroidery

图5 “鸡舞”图案刺绣
Fig.5 Chicken dance embroidery

图6 艾捷克图案刺绣<br/>Fig.6 Gijak embroidery

图6 艾捷克图案刺绣
Fig.6 Gijak embroidery

3.3.2 服装造型的继承和创新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民族服饰元素的融入,让现代服饰与哈密维吾尔族刺绣融合得更为恰如其分:如独具西域风情的艾特莱斯花纹面料,设计师将这种面料作为衬里应用于夹克的设计(图7),艾特莱斯花纹与具有新疆特色的植物印花相映成趣; 还运用了维吾尔族民族服装裁剪方式,比如把维吾尔族男装中的袷袢服饰融入到外套和大衣的设计中; 在整体服装搭配造型中(图8),以哈密风景为背景,加入了维吾尔族花帽、长辫等具有地域特色的配饰元素,与运动风格进行混搭,强调了作品整体的民族风情,但也不乏年轻的时髦感觉。

图7 艾特莱斯花纹里衬夹克<br/>Fig.7 Atala silk lining jacket

图7 艾特莱斯花纹里衬夹克
Fig.7 Atala silk lining jacket

图8 维吾尔族风格的服装造型<br/>Fig.8 Uygur fashion style

图8 维吾尔族风格的服装造型
Fig.8 Uygur fashion style

3.4 品类规划

图9 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手包<br/>Fig.9 Hami Uygur embroidery handbag

图9 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手包
Fig.9 Hami Uygur embroidery handbag

除了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应用于服装,还可开发一系列衍生品,如包袋、耳环、抱枕、旅行套装、丝巾等产品,以加强产品的系列感,增加消费的多样性,更符合现代人的穿搭方式,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有生活化的美感。图9为一款手拿包的设计,取名为“神隐疆绣”,表面是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制作的神兽图案,内里装饰艾特莱斯花纹面料,以简洁的书本造型体现装饰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3.5 品牌导入和市场推广

以“密扇”品牌为例,专门开辟“密扇手作”系列,主推与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相关的服饰产品。在产品的说明中,加入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文字介绍,让消费者了解到服饰背后的文化“基因”,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起到宣传效应。标牌设计采用维吾尔族服饰中具有代表性的红、绿、白、黑四色,结合传统刺绣图案中的几何形纹样,以对称的手形图案强调手工刺绣的概念(图 10)。该系列还在每件服饰产品的领标设计中加入了刺绣者的姓名,分别以汉语和维语书写,并用不同的色彩加以区分,把每件产品都作为绣娘们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来推广(图 11)。该系列在上海东方卫视电视台主办的《我的新衣》节目中呈现在大众面前,设计师携手哈密绣娘传达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美感,掀起了关注的热潮。产品推出一季后总订单量达到七十多万件,销售额达三十多万元,消费者年龄层集中在25岁至35岁之间,证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年轻消费者接受。合作两年来,该系列产品的订单量仍在持续增加中。通过网络媒体、明星效应、时尚活动、电视媒体、文化传媒公司等传播媒介的共同努力,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受到持续关注。

图 10 “密扇手作”系列标牌<br/>Fig.10 Mukzin brand label

图 10 “密扇手作”系列标牌
Fig.10 Mukzin brand label

图 11 “密扇手作”系列领标<br/>Fig.11 Mukzin collar tag

图 11 “密扇手作”系列领标
Fig.11 Mukzin collar tag

3.6 创新中的情感尊重

立足于当地人民的角度,尊重该地区的风俗以及宗教,激发原生的创新形态,这是在设计开发过程中需要坚持的民族尊重意识。因此,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创新和设计需要立足于当地文化、民族禁忌、维吾尔族刺绣历史等方面。例如在新疆哈密地区的伊斯兰宗教习俗中,为了避免偶像崇拜,在传统图案中鲜有人物肖像和动物形象出现,而设计师研发了哈密王策马奔腾的英勇形象,他的飒爽英姿也感染了当地绣娘,激发出她们在创作中的民族热忱。但为了尊重当地的宗教习俗,绣娘可在完成人物主体的刺绣后,留出“点睛”的部分,既丰富了图案素材,又维护了民族信仰。

在合作过程中,情感的建立也是十分关键的因素。以平等的视角关注传承者们,刺绣是她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绣娘的人数日益减少,但这门古老的技艺始终在家族中代代相传,通过母亲的传授,让年轻女孩们继续传承下去,让人感受到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中蕴含的真挚感情。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价值。

3.7 创新中遇到的难题与对策

一是经历过岁月洗礼的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在祖辈传承的过程中,面临着技艺部分失传的境遇。比如有些精湛古老的针法已鲜有人知; 当地传统的绣线固色性好、品质高,但因其复杂的制作工艺而逐渐被机绣线、化纤线所取代[18]。因此,恢复原生的技艺,保护现有的手艺,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19]。为解决技法失传的问题,可走访当地刺绣传承者,研究维吾尔族传统刺绣工艺,整理各种手工刺绣技法,并鼓励绣娘在创作中加以应用。在绣线复苏的工作中发现,哈密五堡乡从1930年至2008年一直保留着传统手工纺线和染线的技艺,且传承者尚在,这为绣线的复苏工作带来了希望。

二是由于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主要传承地较为闭塞(如天山乡),当地绣娘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意识不足,创作的刺绣图案较为单一,以互相模仿为主。而历史上的维吾尔族刺绣有大量的图案元素可再次借鉴和应用。因此,如何激发传承者在生活中发现美和表达美,成为提升原生创意的重要手段。这需要依托高校资源,以培训的方式传授色彩搭配原理、图案构成方法、引导设计思路、提供多元化的材料、鼓励绣娘们在提升个人审美能力的同时,自主进行图案的设计,参与到刺绣图案的开发过程中。同时,与高校的联动也能为刺绣技艺的普及和传播提供平台。

三是贫困的经济环境让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留在当地的居民以年长女性为主,家务和农活是她们的主要工作,刺绣只是作为空闲时的消遣活动,以及贴补家用的经济手段。且当地绣娘年龄集中在40岁左右,鲜有年轻女孩从事刺绣。因此,主要问题表现为刺绣时间不稳定,以及缺乏年轻传承者。这也是由当地绣娘的生存状态和家庭地位而决定的。此次合作项目给哈密的绣娘们带来了经济上的帮助,报酬按件计算,月收入平均增加了三倍,从原本的家庭贴补变成主要收入来源。同时,收入的增加也使女性在家中的地位获得了提高,让更多的绣娘能够有充裕的时间从事这项事业。这也极大地感染了当地年轻人投入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中。

四是系统化的刺绣产业缺失。主要体现在刺绣产品质量不够稳定,交货时间不确定,缺少统一的生产管理,工作环境和条件不佳等。为此哈密地区也建立起小型刺绣工坊(如天山手工坊)[20],在固定的场地中购置一些设备和材料,提供刺绣、培训、产品对接的平台,初步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要形成规范的刺绣产业,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解决刺绣产品品质把控的问题,可组织绣娘进行培训,并在绣娘中选出负责人专门从事刺绣产品品质监督。这一举措可让产品质量更为稳定,从而提升哈密刺绣传承的专业意识。

4 结 语

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传承需要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引导下与高校联动,导入科学的企业开发和运营模式,三者形成有力的支撑条件; 它的创新过程需要在保留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原始特征的同时,以系统的设计研发体系塑造产品特色; 它还需要规范化的产品标准,多元化的营销策略,以及高素质的传承者来共同作用,以提高自身的竞争价值,建立完善的维吾尔族刺绣产业和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