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国际化下的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PDF全文]
(浙江科技学院 a.中德工程师学院; b.留学生中心,杭州 310023)

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华留学教育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主导因素。以来华留学教育为分析视角,探讨教育国际化和城市国际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得出: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以“项目化”的模式整体推进学校国际交流合作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共同发展; 而来华留学生也可以成为城市国际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助推教育国际化和城市国际化的协同发展。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foreign student educ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WANG Zhaoyia, TAO Jianb
(a.Chinese-Germ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b.International Student Center,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Zhejiang, China)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now the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while foreign student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new dominant factor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analytical perspective of foreign student education in China, exploring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promote overall and joint adv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 cooperation and foreign student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ir own reality, by following the “project-based” model.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can also become the participants and promoters of c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to help with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引言

近年来,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方面教育国际化是中国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在现有高等教育的规模下国内学生的生源规模比率不断下降,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色之一; 另一方面,来华留学生的生源结构及需求日益多样化,学历生和长期生的比例逐年提高,留学目的性进一步增强,对来华学习的高校期待和要求增高。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表明,发展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不仅仅是培养“知华、友华”的外国学生、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问题,更关系到中国高校未来的发展走向[1]。它最直接的近期效果是,可以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倒逼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校园文化国际水准,加深师生国际化思维理念,促进校际国际交流和科研、教研的国际合作。而随着来华留学生群体在城市中的规模不断扩大,必将对高校所在的城市带来显性影响,城市发展的路径将更加多元和开放,城市国际化也将成为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可预期远景。

1 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地球村”越来越小,交通互利、市商攘攘,地理的局限再也不能成为人们在经济、教育活动中的藩篱。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对外交往和联系不断加强,加之“中国模式”“中国速度”“中国制造”本身的吸引力,城市国际化再也不是“北上广”等国际金融、商贸中心城市的代名词,而越来越成为许多中型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以杭州市为例,城市国际化是其城市发展的一贯策略。2008年,“城市国际化”战略被列为杭州城市发展“六大战略”之一; 2012年,杭州提出将城市国际化作为推动发展的两大主抓手之一; 2015年,杭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要确保“朝着建设世界名城目标大步迈进”。2016年,《杭州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2015-2017年)》正式公布,并对《杭州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进行修订,修改后的城市发展目标再次“升级”,将之前“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电子商务中心”升格到“国际”的高度。2016年,G20峰会结束不久,杭州在媒体中被树立为“新一线城市”,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同年9月,杭州市委发布《关于全民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从创新创业、国际会议、旅游休闲等角度进一步明确了杭州城市国际化阶段性目标和具体举措[2]。从杭州的例子可以看出,城市国际化也成为了许多城市,特别是那些新兴重要城市实现“弯道超车”、获得国际定位和认可的重要发展路径。

在国际上,对留学生教育和城市国际化的关系研究主要以教育国际化和城市国际化为切入点,且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研究的视角主要包括了城市发展视角、高校发展视角以及城市发展与高校发展的共生关系三方面。Popescu以案例分析法研究了城市推广和大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作为城市文化遗产和传统承载的大学在提升城市知名度方面的核心作用,提出了大学国际化和城市国际化的共生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为留学生提供的课程和项目占据了重要地位[3]。而Finardi等则从大学内部分析了大学在全球化和国际处化浪潮下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具体做法[4]

在国内,由于来华留学教育起步较晚,因而对来华留学教育和城市国际化之间直接关系的研究尚比较缺乏。在已有的研究中,受到国际研究动态的影响,大多数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国际化与教育国际化的关系方面,其中绝大部分的研究尚属于概念的建构和界定,即城市国际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是什么; 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上,许多研究采取了定量研究的方法证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如凌德祥等[5-7]的研究。而在其他比较突出的研究中,包晓峰等[8-9]以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何卫华等[10]以高等教育水平和城市国际化的内在联系为支点,分析了高等教育在推动城市国际化发展的作用; 胡亮才[1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城市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主体同构性这一概念。

从概念体系和指标体系上看,城市国际化和来华留学教育是相互独立的; 但从实际作用机制上看却又是相互联系的。由于概念体系的不同,从教育国际化和城市国际化这一对上位概念进行研究未免过于笼统,以致在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路径和策略研究时,往往会忽视将学校置于城市发展策略的场域; 而定量研究则过度关注显性的数据,往往忽视了来华留学教育和城市国际化的参与主体以及固定社会群体在教育国际化和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实质作用。

2 教育国际化大潮下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历程及困境

21世纪初以来,在教育国际化大背景和大趋势下,在“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划管理”的工作思路指导下,来华留学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以2016年为例,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 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5年增加45 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北京、上海、江苏位列吸引来华留学生人数省市前三位[12]。诚然,来华留学生是中国高等学校走向世界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和一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13]。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也进一步提高了教育国际化的水平,扩大了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但是,对大多数一般层次的高等学校而言,扩大规模显然是来华留学事业发展最重要的指标,原因有二:一是留学中国计划作为一项政府的目标指令下达到教育行政相关部门和相关院校,要求2020年实现来华留学生规模突破50万人,扩大规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也是对来华留学工作最重要的评价杠杆; 二是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对工作绩效的显性意义巨大,在规模、层次、质量、管理四方面的要求中,规模的指标最容易实现。

在以“扩大规模”为主的目标体系影响下,高校往往在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初始阶段,片面地追求量方面的规模效应,形成了一些片面的认识,例如,评价一个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水平往往通过留学生的规模以及排名来完成; 来华留学生的来源国(来自发达国家或落后国家)以及来华留学生的出身(家境、肤色)进入了辨别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的标志体系; 来华留学生学历层次越高,显示着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质量高; 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呈现两极化倾向,有的学校采取完全割裂、封闭的管理策略,留学生始终是学校中的特殊群体,有的学校采取与中国学生完全趋同、一致的管理模式,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没有区别。这些认识并不符合高校“教书育人”的角色使命,也与中国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战略目标相左,在粗放的发展模式下,缺乏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总体规划以及面向留学生的精细化、分层化、专业化管理,既不利于本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长远发展,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声誉产生了损害。

3 来华留学教育与城市国际化的循环联动关系

来华留学生群体是城市国际化和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参与者和主要受众,因此,以这个群体为考察对象去研究城市国际化和教育国际化的相互关系,既可以丰富城市国际化和教育国际化联动关系的理论内涵,也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与城市国际化之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仅体现在外国学生群体规模的增加,而是更深层次的互动关系。在城市中,来华留学生留学层次不断提高,在华长期生活、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带来了以来华留学生为交际中心的、更深入的人员往来与交流(如旅游、探亲、就业、创业、国际合作等); 留学生群体也给城市的常驻人口结构带来了长期性的变化,而必定会给城市的管理、设施、服务等带来“倒逼机制”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国际化的水平,随着城市国际化的提升,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学习甚至毕业后进入当地的就业市场。如图1所示,来华留学教育成为教育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联动机制中的关键衔接因素,从而使城市国际化和教育国际化互动成为了一个动态循环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缺乏前期的规划和引导,大量涌入的来华留学生会给城市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压力,在生活空间和公共区域,“老外”和本地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多地表现出张力和冲突[14],这种机制就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高校是对来华留学教育进行规划和引导的前端,只有通过细致而缜密的项目规划,才能使以来华留学教育带动的教育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之间的互动更具可控性和导向性,从而促进城市的产业经济、文化内涵等在时空上与“标的”下的生源国产生联系,让城市国际化的触角伸展得更为宽广,让城市名片不是通过生硬的广告牌,而是以一种更为绵柔的方式飞入国外寻常百姓的家中。

图1 来华留学教育与城市国际化的循环联动关系<br/>Fig.1 Linkage between foreign student education and city internationalization-a cycle model

图1 来华留学教育与城市国际化的循环联动关系
Fig.1 Linkage between foreign student education and city internationalization-a cycle model

4 “项目化”发展模式4.1 界定和提出

项目制不单指某种项目的运行过程,也非单指项目管理的各类制度,而更是一种能够将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层级关系以及社会各领域统合起来的治理模式。项目制不仅是一种体制,也是一种能够使体制积极运转起来的机制; 同时,它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决定着国家、社会集团乃至具体的个人如何构建决策和行动的战略和策略[15]。项目制也是工程思维在国家治理领域的生动体现,是国家顶层设计推进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工具,项目制作为国家治理的新体制已经嵌入大学内部治理结构[16]。项目化的治理结构包括项目式的规划、扁平化渐进式的治理模式以及自我纠错的评价机制等。

反思当下许多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到,过度追求扩大留学生规模,既造成了高校教学资源的浪费,也带来了高校在同类生源中恶性竞争(如违规中介、违规操作奖学金、违规办学等),这也正是困扰中国留学生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肇因。对于大多数学校,尤其是众多地方高校,发展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不必一开始就追求大而全的“经典模式”(如汉语教学、医科专业、全英文授课项目等),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另辟蹊径地从带有本校特色的项目化推广入手,开展和扩容自身的来华留学生教育。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提出的“项目化”发展模式与前述“项目制”有所不同,仅仅是借用了其“项目规划和管理”的概念。本文提出的“项目化”发展模式乃是以高校为主体出发,结合自身的特色与现状,以推进国际合作项目为突破口和抓手,充分延展和开拓国际合作项目的辐射作用,从而推动高校来华留学事业发展,并反哺高校国际化指标的推进,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对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乃至国际化教育而言,“项目化”发展模式尤其有助于初期及中期规模化的扩展,更是中期和后期发展质量及未来可持续性发展。

通过“项目化”模式的推广,一方面,可以从客观上保证留学生规模的稳定增长,“项目化”模式本身也具有良好的扩散功能,即以项目带动项目,以老项目引领和支持新项目,同时也可以在教学、管理方面提供体制化的保障,从而保证和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质量; 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内部项目化的发展模式也可以带动和协调区域内城市的发展,从而构建教育国际化和城市国际化的联动发展机制。

4.2 具体构想

高校作为办学主体,一方面要践行自身肩负的教育使命,另一方面要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形成契合自身特色的发展理念。本文试从高校的视角出发,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提出一种“项目化”的发展模式,如图2所示。具体表述如下:高校在中央、地方政策指令下,适时作出反应,明确对外交流合作的动机,选取区域; 与区域内的合作院校及合作专业领域,进行人员互访、工作会谈等初期接触,了解、沟通彼此的合作意愿,进而签订合作备忘录或者合作交流协议,设定双方合作的预期和路线图; 以此为基础,实现师生交换、人员往来,进而开展单向、双向、反向以及第三方输出的合作办学项目。至此,一个以项目为基础的,牵动学校教学、科研、师资发展、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全方位来华留学发展模式已经形成。同时,这样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映射及模板扩散作用,对主体高校与其他区域、其他类型高校及其他专业领域的合作,都具有借鉴和辐射作用,还可以扩大到联合地方企业开展跨国经济合作和非盈利性质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可以推动区域内的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在规模效应作用下,既扩大了规模和影响的合作态势,又可以对“项目化”发展模式里的主体项目产生逆向的增强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来华留学教育的健康、快速、高水平发展。

图2 “项目化”发展模式结构<br/>Fig.2 “Project-based” mode

图2 “项目化”发展模式结构
Fig.2 “Project-based” mode

4.3 典型案例

以浙江杭州K高校为例,在该校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中,“项目化”的发展模式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与众多来华留学生接收高校一样,这所高校最先接收的留学生基本上都是通过国际合作项目来华的项目交换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如图3所示,从2010年到2018年,该校留学生规模的发展与国际合作项目的增长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此同时,该校留学生还积极参与各项城市文化活动,其主办的“国际文化节”从校园走向了社区,“洋雷锋”“爱心接力”等主题活动更是与社会机构深度衔接,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如其中一名毕业生,获得了具有杭州城市国际化里程碑意义的首张“优秀来华留学生私人事务居留证”。很多留学生认为,“杭州这座城市对外国人很友好,给外国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成为了“一座很有吸引力的城市”[17]。而位于浙江金华的S校,牢固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通过广泛、紧密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学校建设和发展,丰富、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内涵建设的发展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来华留学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近十年间,S校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增加了十几倍,尤其是非洲留学生数量在多年间稳定增长,因而带动了S校“非洲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发展,成立了国内首家高校综合性非洲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S校的发展有力地印证了“项目化”发展模式的扩散作用和对来华留学教育的逆向增强作用。

图3 K校国际合作项目与留学生规模历年对比(2010-2018年)<br/>Fig.3 Comparison betwe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s and scale of foreign students of University K from 2010 to 2018

图3 K校国际合作项目与留学生规模历年对比(2010-2018年)
Fig.3 Comparison betwe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s and scale of foreign students of University K from 2010 to 2018

5 结 语

“项目化”发展模式的优势在于从高校自身办学实际及办学历史和地方特色出发,具有长期性和可延续性,而不是简单满足于某一级部门或领导的短期行政指标,这样的发展根植于高校自身,更利于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富有院校特色的留学生教育; 同时极大地规避了发展可能遇到的成本风险,从而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实现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多点开花和区域合理分配。如前所述,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丰富了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也进一步提高了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和层次。在“一带一路”的外交大局下,“项目化”发展模式还能对来华留学的生源国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和指引作用,从而使教育国际化更加具备区域性特色,进而推动更具针对性、有特定内涵的城市国际化,这对丰富城市主体的文化跨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当前来看,教育国际化带动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对城市的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元文化参与城市生活的呼声日益高涨,这给城市的管理者们带来了新的命题和更多的压力[18]。在诸多需要作出变革的单元中,理念的转换首当其冲、更为迫切,一昧地逃避、堵塞和搁置都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政府和高校应该从城市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双向维度出发,既求同,也存异,一方面要推进城市教育融入国际社会,另一方面要在教育领域中积极弘扬本地文化[19]。同时还应当认识到,来华留学生个体如何从融入中国的城市生活开始逐渐融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这将是每位进入中国学习、工作、生活的外国留学生无法回避的问题,需要广大来华留学生的接收高校在此方面做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