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在物理学上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或是通过各种内在机制互为作用,形成一体化的现象。耦合关系是各系统和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动态演进和共同发展的关联。当前乡村不同程度面临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失衡、基础设施落后、人口人才流失、基层治理滞后等问题,内生动力不足,尤其是适配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匮乏; 同时,大学生毕业人数持续攀升,就业形势严峻,教育供给侧改革乏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然要求和有力举措,乡村振兴则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现实路径和广阔空间,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耦合,构建互通互助格局,将呈现协同发展的明显效能。
1 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的SWOT分析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 and threat,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韦里克提出,是指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展开调查列举,并系统分析和相互匹配各种因素,从而得出结论并做出决策。运用SWOT分析法,能较为客观地分析和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的内外部竞争环境及条件,从而为各关联方趋利避害、靶向施策提供依据。
1.1 优 势1.1.1 人力资源优势大学生作为有理想、有活力、有担当的群体,他们经过高校系统学习和培养,具备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能够运用现代化经营理念,结合互联网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在乡村创新创业过程中大显身手,将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在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天地中充分发挥。同时,大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视野开阔,能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丰富实践,结合人文历史底蕴、地理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创设一批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创新型业态,从而拓展乡村振兴创新发展路径。
1.1.2 乡土环境熟悉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大学生中很大比例是有农村生活经历,对家乡生活环境十分熟悉,较为了解当地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劣势,能科学研判并理性发掘有潜力和针对性较强的创业项目。同时,大学生主要社会关系和人脉资源也在家乡,能在创业各个阶段得到来自亲友较为充沛的精神和物质层面的支持,从而进退自如,减少创业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
1.1.3 创业意愿强烈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是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群体,他们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有着浓厚的情感,由衷希望家乡越来越美好,扎根农村,为家乡建设付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以赤子之心回报反哺家乡养育之恩的愿望十分强烈[1]。正是基于这样的初心使命,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会更加主动谋划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注重创新创业理念养成和思维培养,更加注重相关知识学习并积极参加各类乡村振兴创新创业赛事,以不断夯实自己在乡村创业的基础。
1.2 劣 势1.2.1 专业知识匹配不够有的高校没有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培养映射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创新创业的价值引导缺失; 有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碎片化特征明显,且与乡村振兴战略存在“两张皮”现象,不能为学生提供专门培养服务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方案,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乡村振兴和涉农知识缺乏系统化的理解和掌握[2]; 有的高校教学方式机械,以灌输式为主,“按图索骥”讲授理论。这些使得学生在专业素质、能力、知识结构上存在偏差,也很难为振兴乡村提供有针对性的人才保障。
1.2.2 能力素养储备不足在创新创业能力构成要素中,大学生在专业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数字化能力及心理素质、服务意识等方面明显不足。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能力培养目标模糊,手段、渠道匮乏,个性化教学内容缺失,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单一,存在大学生与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标准不符,与实际需求难以顺利对接等状况。
1.2.3 实践经验积累缺乏不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式陈旧,实践平台不成体系,大学生应对实战创新创业经验积累不充足,与乡村振兴的多样化实践难以有效接轨。同时,许多高校缺少创新创业的专业师资队伍,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没有搭建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化、实战化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3],校政企合作也未落到实处。当前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越来越聚焦乡村振兴主题,但大学生关注度不高,参赛意愿不强,失去了锻造能力的实战机会。
1.3 机 遇1.3.1 国家支持政策红利不断“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全局问题,乡村振兴是实现民族复兴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成为当代大学生使命担当。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有效助力大学生在乡村创业。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等指导下,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等专门出台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税费减免、场租补贴、培训资助、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降低贷款申请条件等政策[1]。一些地方政府也大量出台配套支持政策,为大学生在乡村创业提供保障性条件。
1.3.2 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改革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有效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乡村振兴战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思路,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从乡村振兴人才战略需求出发,围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教育职能,改革和丰富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方式和内容,关注学生差异性与特殊性,着力培养创新创业基本素养与个性化开拓型人才,让大学生从单纯的求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4]。
1.3.3 互联网数字化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互联网+”特点,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和物流行业发展欣欣向荣,为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开展中小规模和中小成本的创业活动提供了便利渠道,这既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又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创业成功率。近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战略,加之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方兴未艾,使乡村经济发展与网络科技无缝对接,为大学生乡村创新创业活动进一步拓展了空间。
1.4 威 胁1.4.1 创业政策尚不能结合实际发挥作用一是部分地方对相关支持政策宣传不够到位,学生了解相关政策主要来自教师和亲友,对具体内容、实施和操作不甚清楚。二是部分地方对相关支持政策执行不够到位,存在政策滞后,有的配套政策有操作性不强、程序复杂、边界模糊和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三是部分地方相关支持政策力度不够充分,同质化比较严重,且存在层层打折现象。有的地方基础条件较为落后,公共配套服务能力较弱,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创业环境亟待改善。
1.4.2 创业项目尚不能顺畅转化快速落地受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不够清晰、教师指导不够到位等因素影响,不少高校推荐或参加赛事的涉农创业项目较为理想化,或仅停留在设计层面。部分大学生对当代乡村产业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够清晰,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加上乡村市场相对狭小,投资者对乡村创业项目的兴趣和投资意愿也相对较低[5],使得该类项目较难获得资金支持,而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启动资金大多源自个人积累,很容易遇到资金链断裂问题[6],创业项目最终往往无法生根结果。
1.4.3 创业能力尚不能适应乡村创业需要近年来,一些乡镇企业家通过自身创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加上市场经济的繁荣和网络科技的进步,衍生出诸多新型业态,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属起步阶段,完整的培养体系尚未构建,部分大学生对乡村创新创业的认知还存在偏差,未深入进行市场调研并理性分析利弊,易盲目跟风,且意志力不强,风险应对能力不足,同时视野不够开阔,囿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在项目选择上比较常规,不注重乡村资源的协同整合,容易忽视地方特色和属地需求。
2 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乡村振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目标选择和实现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有效路径。基于上述两个主体,从SWOT分析法的四个维度来研究两者的作用关系,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耦合机制的基础。
2.1 乡村振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空间2.1.1 乡村振兴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现实机会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择业压力加剧,迫使大学生积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创新创业成为他们关注的热点和选项。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应把握机遇,进一步确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在肩负起美丽乡村建设光荣使命的同时,培养自己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使之成为自身发展的良好平台。
2.1.2 乡村振兴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级地方政府积极为大学生乡村创新创业提供多元化发展平台和服务项目,与高校、乡村企业一同打造全链式的产业融合发展中心,以此拓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多渠道助力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使高校人才培养产教充分融合,让大学生能够在广阔的乡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做到力学笃行,学以致用,实现自身价值。
2.1.3 乡村振兴为学校提供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目标一致性,都旨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7]。高校面对乡村振兴的广阔前景,应不断契合人力资源需求,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拓宽口径,与乡村发展多接口耦合协同,还应积极调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延展人才培养路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与乡村振兴的适配性。这样,通过实施面向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计划,不仅能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职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还能极大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并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2.2 大学生创新创业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2.2.1 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乡村人才需求大学生走进乡村创新创业,有效缓解了乡村人力资源短缺问题,整体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厚实的人才支撑。大学生经过高校系统的专业教育,综合素养较高,在乡村振兴中能转化为创新创业和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同时,还有效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改善了城乡人才分布不均的顽疾[8],使城乡资源和人才布局得以优化,大学生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边际效用大大增强。
2.2.2 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大学生为乡村带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打破传统农业经济的单一格局,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运用商业新模式,集聚资本、技术和市场资源,为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注入生机活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朝着现代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方向升级,使一二三产呈现协调发展的新格局[9]。
2.2.3 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升乡村社会治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不仅将自身的知识财富转化为可视化的物质财富,还会将个人先进的理念和价值观、创造性思维等潜移默化于创新创业实践,改善乡民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道德范式,推动乡风文化的变革和发展。同时,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的具体行为,带动和提升村民的创新精神、法治精神、文明素养和自治主体意识,通过智慧化服务和数字化手段,建立面向乡村社会善治的可持续循环。
3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3.1 政府层面:持续加大倾斜,强化乡村创新创业政策的精准性首先,各级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要深入调研,在农村产业规划、特色产业培育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开展有效的监督、纠偏和指导,真正发挥好政策的指挥棒作用。其次,要利用新媒体加强政策宣传,开设好政策咨询平台,让政策利好和支持措施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同时选树榜样,推广经验,营造鼓励大学生在乡村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三,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及相应的激励优惠、资金保障和风险退出机制,牵头推进校政企地合作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工作机制,组织好赛事,建设好创业信贷融资系统,有效延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滴灌大学生创新创业全过程。第四,在工作重心上更多转向过程服务,提供法律援助,强化政策执行力度,简化流程,优化服务,提高政务效能,确保大学生能够维护好自身权益,享受到最大程度的服务和优惠,同时要加快物流、互联网、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生态支持系统。
3.2 高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针对性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对乡村振兴起着助推器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内涵、新要求和新标准,并成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标改革的核心内容。高校应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共性与个性并存的教育目标,以专业发展为导向,将乡村创新创业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力有效纳入课程体系,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贯通融合。高校要按照新农村建设对专业人才提质升格的要求,锁定农业转型升级推动者、农民共同富裕实践者和农村先进文化传播者等培养目标,突出农村实用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关实用性、通用性专业,开设返乡创新创业专门课程,组织涉农类创新创业项目,使大学生全面了解“三农”现状,熟悉涉农产业的发展前景,这样才能有效实现高校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匹配、相融合[2]。同时要敢于破除师资队伍单一化的选聘标准,积极选用有着丰富乡村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农民企业家[6],并按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精神,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实施“产业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将产业教师队伍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10],扭转高校重学历、重理论,轻实践、轻一线的现状。
3.3 企业层面:创新合作模式,强化校企协作贯通平台的有效性企业助力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搭建好学校与乡村之间的桥梁,要前置并嵌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要根据涉农类或乡镇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方向及专业能力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重点,企业则从需求侧视角介入高校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及其教学质量评价。由企业牵头,在高校内外打造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实体项目为孵化器的“校企联动化”服务实践平台[3],企业在提供市场信息、实践平台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引导大学生直面乡村一线,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想法更好地落地开花。在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完成理论构建、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市场评估,并在校内外教师的双重指导下完善优化,最终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校企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就要形成协商和共赢的合作模式。由高校提供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由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和品牌推广等服务,健全科研成果转化利益的链条,缩短企业投资的周期,为企业带来看得见的经济效益,从而调动企业对高校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企业还可以和高校联合举办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养的专项技能人才班,将大学生作为乡村振兴优质的储备人才来看待。
3.4 个人层面:树立科学理念,强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大学生要深刻认识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意义,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新农村建设、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紧密结合起来。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因素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主动学习涉农类的专业理论和创新创业知识,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好“三下乡”等活动,积极参加乡村创新创业培训、论坛及交流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围绕自身职业目标,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沟通、协作、抗挫折和资源利用能力,提升自己身心素养和处理问题、化解难题的勇气与决断力,促成自身内在潜质的最大外显。同时,还要勇于实践,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涉农赛事,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补齐实践经验匮乏的“短板”,获取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具体指导和转化落地机会,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创新创业范式。
4 结 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11]。”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央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命题。同时应看到,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是一项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系统性工程,面对丰富多彩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校地企政应紧密协作,探索“产教融合”“校企联动”“创赛协同”的乡村振兴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联结点,构建好创业资源向农村流动的畅通机制、扶持政策制定与落地的衔接机制、农村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共建机制[12],以显著改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项目实效,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需要。
- [1] 李依璇.大学生返乡创业SWOT分析与对策初探[J].四川劳动保障,2023(3):75.
- [2] 李志远.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探究[J].投资与创业,2023(6):35.
- [3] 王坤,苏凯越.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化一链”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探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20):113.
- [4] 林峰.以创新创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04-15(08).
- [5] 颜新新,于跃川,于志军.大学生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24):113.
- [6] 柴胜锋.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4):262.
- [7] 吴梦.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22(8):47.
- [8] 袁晨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3(14):43.
- [9] 韦联桂.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同发展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55.
- [10] 金劲彪,孙丽珍.产教融合背景下产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1):45.
- [11] 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求是,2019(11):9.
- [12] 刘志美.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回乡创新创业研究[J].山西农经,2023(13):183.
- [13] 农建诚.乡村振兴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南方农机,2023(6):106.
- [14] 黄丽,刘艳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探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9(2):17.
- [15] 郑甜甜.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学生农村就业问题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3,40(12):91.
- [16] 赵天翊,罗欣炜,雷家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创新生态体系与产业发展体系的耦合关系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20,15(6):507.